〈泰伯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這章是曾子誇獎大他十六歲的學長顏淵謙德的話。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願意去請教才能比較差的人;自己知道的很多,卻願意去請教比自己知道少的人;自己有德,卻像自己沒德一樣﹝,仍然努力進德﹞;自己內有實力,卻表現出像實力不足那樣﹝,不斷充實自己﹞;人家惡意來挑釁,也不跟人計較。以前我的朋友﹝顏淵﹞曾經在這些方面努力過。」
皇侃對這章的許多單字都有解釋:「能」是「才能」;「多」是「識性之多」;「校」、「報」,這是遵循包咸的說法。「友」,指的是「顏淵」,這是遵循馬融的說法。朱子對「校」和「友」的解釋,也遵循皇侃的說法。
這裡「以能問於不能」是「行」,「以多問於寡」則是「知」,「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則是「德」。顏淵曾說過「願無伐善、無施勞」,劉寶楠認為這就是此章所說的「若無」和「若虛」。
至於「犯而不校」,劉寶楠也引用《韓詩外傳》〈卷九7〉中顏淵的說法來佐證。
這裡比較了子路、子貢和顏淵三人的不同說法來展現孔門弟子層次的高低:子路說:「人家對我好,我也對人家好;人家對我不好,我也對別人不好。」子貢說:「人家對我好,我也對人家好;人家對我不好,我會導引他向善,如果不行就算了。」顏回說:「人家對我好,我也對人家好;人家對我不好,我還會對他好。」這三個人說法不同,就請孔子評理。孔子說:「子路說的像是野蠻人說的話;子貢說的像是朋友會說的話;顏回說的話像是親人會說的話。」
戴望也注意到《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8〉所提到的「曾參之行」其實和這裡說顏淵的話很類似:「滿而不滿,實如虛,通之如不及,先生難之;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曾子以顏回為師法的對象是毫無疑問的。劉寶楠認為這就是《大戴禮記》〈曾子疾病1〉中曾子最後以顏淵的話當成自己的遺言的原因﹝請參考〈泰伯3〉﹞。
有人看來謙虛,其實是作假,讓人看了不舒服。顏淵的謙虛不同,他在進德修業各方面都孜孜不倦,不斷努力。孔子就說「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至於「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就是和此章相反的不謙虛的人。這樣的人,該跟這章的說法多學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公冶長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韓詩外傳》〈卷九7〉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貢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己耳。」顏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異,問於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蠻貊之言也;賜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親屬之言也。」《詩》曰:「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8〉滿而不滿,實如虛,通之如不及,先生難之;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也,中夫四德者矣哉。』以此稱之也。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1〉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盡有之矣;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鶽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鱉、黿、枨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苟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
〈子罕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述而26〉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