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述而36〉奢則不孫,儉則固

〈述而36〉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這章比較「奢」和「儉」兩個極端,如果不能守禮或中庸之道,寧儉勿奢。這章和〈八佾4〉是相互呼應的。

孔子說:「奢侈就不會僭禮恭順,節儉又會失禮固陋。可是,﹝真要擇一﹞與其不安心順世,寧願固陋。」

「孫」或作「遜」,是「順」的意思;「不孫」、皇侃說是「僭濫不恭之謂也」。「陋」是「固陋」。


孔安國早就說了:「﹝奢和儉﹞具失之,奢不如儉。奢則僭上,儉不及禮。」所以兩者都失去一個「禮」的制衡。《禮記》〈王制23〉也提到祭禮時奢儉的選擇:「豐年不奢,凶年不儉」,一切都要合「禮」。

子貢請問過孔子「管仲失之奢,晏子失之儉」,如果真要選擇,哪一位比較賢能?孔子並沒有像這章一樣說有儉德的晏子比較賢能。他覺得兩人都是「賢大夫」,但是重點在於「君子上不僭下,下不偪上」(《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6〉)。

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子曾經針對「晏子知禮與否」有過辯論,重點不在於他的「儉」。有若認為晏子雖儉,但不知禮。曾子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晏子知禮,因為「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禮記》〈檀弓下159〉)。

另外一個幾本古籍都提到的和奢儉有關的歷史故事:秦穆公曾經請教過「由余」得國和失國的原因,「由余」就提出「奢則失國,儉則得國」的看法(《說苑》〈反質8〉、《韓詩外傳》〈卷九24〉和《韓非子》〈十過7〉)。

簡單說,「奢」是太過,「儉」是不及,要以中庸之禮來節制才是孔子的最高理想。這裡提到「與其奢也,寧固」只是一個不得已而不是最好的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八佾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禮記》〈王制23〉祭,豐年不奢,凶年不儉。
《說苑》〈反質8〉秦穆公閑,問由余曰:「古者明王聖帝,得國失國當何以也?」由余曰:「臣聞之,當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願聞奢儉之節。」由余曰:「臣聞堯有天下,飯於土簋,啜於土鈃,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堯釋天下,舜受之,作為食器,斬木而裁之,銷銅鐵,脩其刃,猶漆黑之以為器。諸侯侈國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釋天下而禹受之,作為祭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繒帛為茵褥,觴勺有彩,為飾彌侈,而國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沒,殷周受之,作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彫琢,觴勺刻鏤,四壁四帷,茵席彫文,此彌侈矣,而國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彌侈,故曰儉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內史廖而告之曰:「寡人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聖人也,寡人患之。吾將奈何?」內史廖曰:「夫戎辟而遼遠,未聞中國之聲也,君其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而厚為由余請期,以疏其間,彼君臣有間,然後可圖。」君曰:「諾。」乃以女樂三九遺戎王,因為由余請期;戎王果具女樂而好之,設酒聽樂,終年不遷,馬牛羊半死。由余歸諫,諫不聽,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為上卿。問其兵勢與其地利,既已得矣,舉兵而伐之,兼國十二,開地千里。穆公奢主,能聽賢納諫,故霸西戎,西戎淫於樂,誘於利,以亡其國,由離質樸也。
《韓詩外傳》〈卷九24〉傳曰:昔戎將由余使秦。秦繆公問以得失之要,對曰:「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
《韓非子》〈十過7〉昔者戎王使由余聘於秦,穆公問之曰:「寡人嘗聞道而未得目見之也,願聞古之明主得國失國何常以?」由余對曰:「臣嘗得聞之矣,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問道於子,子以儉對寡人何也?」由余對曰:「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賓服。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縵帛為茵,蔣席頗緣,觴酌有采,而樽俎有飾,此彌侈矣,而國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沒,殷人受之,作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觴酌刻鏤,四壁堊墀,茵席雕文,此彌侈矣,而國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彌少,臣故曰儉其道也。」由余出,公乃召內史廖而告之,曰:「寡人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聖人也,寡人患之,吾將奈何?」內史廖曰:「臣聞戎王之居,僻陋而道遠,未聞中國之聲,君其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而後為由余請期,以疏其諫,彼君臣有間而後可圖也。」君曰:「諾。」乃使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因為由余請期,戎王許諾。見其女樂而說之,設酒張飲,日以聽樂,終歲不遷,牛馬半死。由余歸,因諫戎王,戎王弗聽,由余遂去之秦,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問其兵勢與其地形,既以得之,舉兵而伐之,兼國十二,開地千里。故曰:耽於女樂,不顧國政,亡國之禍也。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6〉子貢問曰:「管仲失於奢,晏子失於儉。與其俱失也,二者孰賢?」孔子曰:「管仲鏤簋而朱紘,旅樹而反玷,山節藻梲,賢大夫也,而難為上。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揜豆,一狐裘三十年,賢大夫也,而難為下。君子上不僭下,下不偪上。」
《禮記》〈檀弓下159〉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