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這章是孔子在60歲(西元前492年)經過宋國被桓魋圍殺時說來讓自己和弟子安心的話。
孔子說:「老天爺要是讓我有傳道之德,桓魋這個人又怎麼能傷害我呢?」
《史記》〈孔子世家24〉把這章的背景說的比較清楚些:孔子離開曹國到了宋國,他跟弟子在大樹下開始練習禮儀,這時桓魋想殺孔子,就先拔掉那棵大樹。孔子就跟弟子離開了。弟子說:「老師,我們快快逃命吧!」孔子這時就說了這章的話。
這章的關鍵人物是桓魋。他是宋國的司馬(總司令)。古注都沒說孔子是怎麼招惹了桓魋,讓他氣到要把孔子殺了。可是如果真要殺孔子,也不必把大樹拔了吧?而且真要殺孔子,孔子和弟子還逃得掉嗎?這些都是疑點。大概只想嚇唬嚇唬孔子和一行弟子。
古注對於「天生德與予」一詞的解釋,都像是事後尊孔的解釋,不像是孔子這樣謙虛的人會說的話。包咸就說:「天生德者,謂授我以聖性也。德合天地,吉而無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孔子一直謙稱不敢稱聖稱仁,這裡卻這樣誇大解釋,不是讓孔子為之氣結嗎?皇侃說他「凶愚,心恒欲害孔子。孔子故明言語之,使其凶心止也。言天生聖德於我,我與天同體,桓魋雖無道,安能為天而害我乎?故云:『如予何也。』夫凶人亦宜不履謝,而有時須以道折之。」這就把這句話當成是當面對桓魋曉以大義的話,而不是安慰弟子的話。我覺得如果是當面跟桓魋說的話,好像不必提桓魋的名諱吧?我還是覺得應該是安慰弟子的話的可能性高一些。
一個可能讓桓魋討厭孔子的原因,記載在《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2〉中:孔子在宋國的時候,看到桓魋開始為自己打造石頭棺槨,聽說做了三年都沒完工,做到工匠都累病了的地步。孔子看了就批評說:「這樣做太過奢華了。人死了屍體很快就會腐化,何必浪費在做棺槨這件事上。」我想桓魋一定是輾轉聽到這樣的批評,想要嚇嚇孔子看誰的屍體會先腐化,才做出這種拔大樹的事情來讓孔子知道自己具有操縱孔子的死生大權。
孔子之前(56歲,西元前496年)在經過「匡」這個地方時,也碰到無端被匡人包圍的窘境。當時他就安慰過弟子:「如果老天爺要滅絕周文王之道,那麼﹝我就逃不過這個劫難﹞將來的人也聽聞不到周文王之道;如果老天爺將傳周文王之道的責任交付在我身上,﹝大家就會逢凶化吉。我們與道同在,﹞匡人不可能會傷害我們!」匡人後來發現整件事情是個誤會,就解了圍。從這件事,後人就更認為老天爺沒有要滅絕孔子傳的道。
孔子安慰自己和弟子的話,經過這樣的轉折,變成了後人在失意時勉勵自己的重要經典名句。桓魋和匡人反而意外地變成孔子「聖化」的貴人。
老子也說過:「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道德經23》)。
碰到不好的時候﹝《易經》說的「坎」﹞,《易經》有很多「修德」方面的提醒,不用卜卦就可以參考:
「進德脩業」(《易經》〈乾卦〉〈文言12〉)
「果行育德」(《易經》〈蒙卦1〉)
「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易經》〈否卦1〉)
「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經》〈大畜卦1〉)
「以常德行,習教事」(《易經》〈坎卦1〉)
「自昭明德」(《易經》〈晉卦1〉)
「反身修德」(《易經》〈蹇卦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史記》〈宋微子世家53〉二十五年,孔子過宋,宋司馬桓魋惡之,欲殺孔子,孔子微服去。
《史記》〈孔子世家24〉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2〉孔子在宋,見桓魋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杇之愈。」
〈子罕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易經》〈乾卦〉〈文言12〉九三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易經》〈乾卦〉〈文言13〉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易經》〈蒙卦1〉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易經》〈否卦1〉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易經》〈大畜卦1〉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易經》〈坎卦1〉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易經》〈晉卦1〉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易經》〈蹇卦1〉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