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述而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這章是弟子描述孔子的四種教學內容。這章並沒有記載孔子的言語,似乎以放進〈鄉黨〉篇為佳。

「文」、古注都差不多:皇侃說是「典籍辭義謂之文」;邢昺說是「先王之遺文」;戴望說是「六藝」;劉寶楠說是「《詩》、《書》、《禮》、《樂》」。毓老師喜歡說「經天緯地謂之文」,也就是上天下地無所不教,而不只是古注說到的傳統的「六藝」而已。



「行」、皇侃說是「孝悌恭睦謂之行」;邢昺說是「德行」,還說「在心為德,施之為行」;戴望說是「六行」﹝不知何義?﹞;劉寶楠強調是「躬行」。綜合來看,就是日常生活中實踐所學到的道德。

「忠」、皇侃說是「為人臣則忠」;邢昺轉說「中心無隱謂之忠」,完全跳脫「人臣的義務」來解釋;劉寶楠也說是「中以盡心曰忠」。

「信」、皇侃說是「與朋友交則信」;邢昺也是差不多的意見:「人言不欺謂之信」;劉寶楠的想法不同:「恒有諸己曰信」。

孔子雖然常常「忠信」並舉 (〈學而8〉、〈公冶長28〉、〈子罕25〉和〈顏淵10〉),但是這裡明言「四教」,所以大部分注解都將「忠信」分開解釋。

和這章最相關的大概就是所謂的「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如果硬要和這章的「四教」搭配來看:「文」大概等同「文學」,「行」等同「德行」,「忠」等同「政事」,「信」等同「言語」。

如果從《論語》所記載有關的條目來看:

和「文」有關的部分,孔子教誨學生「博學於文」(〈雍也27〉、〈顏淵15〉),也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15〉);他更強調自己具有「斯文在茲」的神聖使命(〈子罕5〉)。

和「行」有關的部分,往往強調「言行合一」或「行先於言」,甚至強調「行(身教)重於言(言教)」(〈述而24〉)。

「忠」的部分,強調的是「君臣互動」中「臣」的義務,但多半是「忠於事」而不是後世的「忠君」,特別不是「愚忠」。

「信」則強調言談中的「信」(〈為政22〉、〈泰伯16〉和〈子路20〉)、朋友之間的「信」(〈學而4〉),也強調君臣上下的「信」(〈顏淵7〉、〈陽貨6〉、〈子張10〉和〈堯曰1〉)。

《論語》中的〈學而6〉一併提到了「信」、「行」和「文」;〈衛靈公6〉提到了「忠信」和「行」;〈衛靈公18〉提到了「行」和「信」。

綜合來看,這四項並不是互斥的四種教學內容,「忠」和「信」分別看或合起來看都是基本道德,前者對自己,後者對別人;文則偏向於對世界的基本知性能力,最後都需要靠著「行」來完成我們對於「自己─別人─世界」的責任。「知─德─行」三位一體,才是一個「人」的完成,也是一個「人的世界」的完成,這正是孔門的完整教育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先進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學而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八佾1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公冶長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雍也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罕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11〉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顏淵15〉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顏淵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述而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衛靈公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衛靈公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政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八佾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顏淵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路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憲問7〉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季氏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學而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學而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為政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述而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泰伯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泰伯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顏淵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路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路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憲問31〉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陽貨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張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堯曰1〉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子罕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