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述而33〉文,莫吾猶人也。

〈述而33〉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這章是孔子謙虛地自述自己的「文」勝於「行」。

孔子說:「勉強來說,我的對先王或君子之道的嚮往還趕得上別人。可是要﹝將所知的「先王或君子之道」都﹞親身踐行,這我還無法做到。」

「文」、皇侃解作「文章」,戴望說是「文字」,毓老師常說「經緯天地謂之文」。我覺得在這章中,恐怕解釋為「先王之道」或「君子之道」恐怕是比較恰當的。


這句話比較讓讀者困擾的是第一句,特別是「莫」字。此字有三種解釋:一當「無」解(何晏、皇侃和邢昺),這句的意思就是說「我之文章不勝於人」;一當「疑辭」(朱子),沒有實質的意思;一是將「文莫」合起來看,是「勉強」的意思(劉寶楠)。這裡孔子謙虛說自己對先王或君子之道的嚮往還可以和別人一樣,所以劉寶楠的說法似乎比其他說法要合情合理些。

第二句話比較沒有問題:「躬」是「身」(皇侃和邢昺),「躬行」就是「身體力行」。孔子謙稱他自己沒能做到。其實是暗指「沒有君上願意相信他而且讓他實行先王之道」,所以「未之有得」,應該是我有和大家一樣的理想,可是沒有人知用,我又能如何?既然「用之不行」,孔子最後選擇用「刪《詩》《書》、訂《禮》《樂》」的方式「藏道於民」,以待來者。這一等,比孫悟空等唐三藏要久。

這裡的「文」和「(躬)行」對舉,孔子自謙,前者和人一樣,沒勝出之處,後者﹝不能行道﹞未嘗又和別人有差別呢?真要說,就是別人連行道之心都沒有,孔子自己有心卻無外力奧援。

這裡其實可和孔子自己說過的「忠信同於人,好學勝過人」(〈公冶長28〉)有衝突。此外,孔子在匡地遇到危難時,說過「斯文在茲」的話,如果他真的認為自己的「文」跟別人差不多,那麼他就算遇難,「斯文」還是會在別人身上傳下去的。

這種矛盾應該有個原因。也許這裡有個孔子不願意承認自己「長才」的苦衷,才自謙到幾近自貶的地步。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陽貨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學而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八佾1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公冶長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雍也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罕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11〉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顏淵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顏淵15〉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顏淵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憲問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衛靈公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張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里仁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憲問5〉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衛靈公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堯曰1〉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陽貨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