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述而35〉子疾病,子路請禱。

〈述而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這章就是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雍也22〉)的具體展現。

孔子生了重病。子路就替孔子﹝向天地眾神﹞禱告,﹝祈求孔子早日康復﹞。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恭敬地﹞回答說:「有。《誄》上就這麼說:『你要向天上地下的神祇祈禱。』」孔子說:「﹝如果有用的話,﹞我已經祈禱很久了。」


這章也沒什麼難字。這裡的「疾病」有的版本只有「疾」,就是「生重病」。「禱」、根據《說文解字》〈卷二〉〈示部51〉「禱:告事求福也。」戴望的解釋就出自這裡。這裡子路求的應該是希望孔子早日康復。「誄」或作「讄」,邢昺說:「禱篇名。誄、累也,累功德以求福。」朱子說是「哀死而述其行之詞也。」

古注都發現這裡師徒兩人有點「雞同鴨講」。孔子生病,子路擔心。所以就有了祈禱的事情。可是孔子因為平常就要學生「敬鬼神而遠之」,而且孔子素行都無愧神明(《論衡》〈感虛52〉),子路這種祈禱,雖是好意,卻失去了孔子平日的教誨。所以孔子說「有諸」,表面上看是問「有沒有這回事」,潛台詞應該是「做這種祈禱的是幹什麼?」或「做這種祈禱的事情有用嗎?」子路沒了解老師的意思。就引經據典說是「祈禱天神地祇真是有用的」。讓生重病的孔老夫子沒力氣罵人,只好丟下一句「我早就祈禱很久了」。這句話可以看作是「祈禱無用論」,也可以看作「平日行的正,不必臨時燒香拜神」,也可看作「神明真要聽人的祈禱,早就沒那麼多天災人禍了」。

大概也就在「子疾病」的同一時間,子路也好心好意地召集弟子輪流替老師當「臣」﹝按禮、孔子不能有「臣」﹞。結果,等老師病稍微好了些,發現這樣僭越禮法的事情,氣得大罵子路的行為(〈子罕12〉和《論衡》〈感類9〉)。孔子沒感謝弟子的好意,他念茲在茲的還是平日的守禮循道,竟然崩壞在弟子的善意行為中。這種執著近乎現代的「亞斯伯格症」患者的行為。

此外,孔子對「禱」這件事情,似乎不是這麼相信是很有用的。在回答王孫賈一次「話中有話」的話時候,他就義正詞嚴地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13〉),也就是說,平日不走正道,出了事才想要求助神祇,沒這種便宜事!這和學《易經》為了趨吉避凶,而不反身修德,最後還是會有「大過」的「坎」等在前頭。

這裡也反映出有些人認為生病及其康復和祈禱神明的關聯,現在還有上網徵求網友一起來「集氣」的風潮。孔子是斷然不肯相信這樣的關聯。

孔子的現世生活的理性在此章展露無遺。弟子沒學到孔子的精神,在此也同樣展露無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雍也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罕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論衡》〈感虛52〉孔子疾病,子路請禱。孔子曰:「有諸?」子路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孔子曰:「丘之禱久矣。」聖人脩身正行,素禱之日久,天地鬼神知其無罪,故曰「禱久矣」。《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敘,與鬼神合其吉凶。」此言聖人與天地鬼神同德行也。即須禱以得福,是不同也。湯與孔子俱聖人也,皆素禱之日久。孔子不使子路禱以治病,湯何能以禱得雨?孔子素禱,身猶疾病;湯亦素禱,歲猶大旱,然則天地之有水旱,猶人之有疾病也。疾病不可以自責除,水旱不可以禱謝去,明矣。
《論衡》〈感類9〉又問曰:「魯季孫賜曾子簀,曾子病而寢之。童子曰:『華而睆者,大夫之簀。』而曾子感慚,命元易簀。蓋禮,大夫之簀,士不得寢也。今周公、人臣也,以天子禮葬,魂而有靈,將安之不也?」應曰:「成王所為,天之所予,何為不安?」難曰:「季孫所賜大夫之簀,豈曾子之所自制乎?何獨不安乎?子疾病,子路遣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孔子罪子路者也。己非人君,子路使門人為臣,非天之心,而妄為之,是欺天也。周公亦非天子也,以孔子之心況周公,周公必不安也。季氏旅於太山,孔子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以曾子之細,猶卻非禮,周公至聖,豈安天子之葬?曾謂周公不如曾子乎?由此原之,周公不安也。大人與天地合德,周公不安,天亦不安,何故為雷雨以責成王乎?」
〈八佾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說文解字》〈卷二〉〈示部51〉禱:告事求福也。从示壽聲。
《史記》〈孔子世家1〉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家語》〈本姓解1〉孔子之先,宋之後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紂之庶兄。以圻內諸侯,入為王卿士。微、國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紂之子武庚於朝歌,使奉湯祀。武王崩,而與管、蔡、霍三叔作難。周公相成王東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於殷後,作《微子之命》由之,與國于宋,徙殷之子孫。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賢。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子後,故號微仲。生宋公稽。冑子雖遷爵易位,而班級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為稱。故二微雖為宋公,而猶以微之號自終,至于稽乃稱公焉。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緡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厲公方祀。方祀以下,世為宋卿。弗父何生送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時所賜號也,是以子孫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犇魯。防叔生伯夏。夏生叔梁紇。曰:「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大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葬於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上官氏。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因以名鯉,而字伯魚。魚年五十,先孔子卒。
《說文解字》〈卷四〉〈言部1706〉讄:禱也。累功德以求福。《論語》云:「讄曰:『禱尔于上下神祇。』」从言,纍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