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罕篇是《論語》的第九篇,有卅章和卅一章兩種分法,我們根據第二種。
這章是弟子記載孔子平常「言」的範圍,不是孔子自己講的話。此章雖短,爭議卻不少,關鍵在於怎麼理解這個「與」字。
最常見的是將「與」當成連接詞,就是「及」或「和」。如此,此章就是:孔子很少談論利、和命、和仁﹝三者﹞。邢昺和朱子都是這樣解釋的。可是,如果細查《論語》中的章節,談論「仁」的特別多﹝有人說過出現104次,我沒敢算﹞,其次是「命」﹝共21章﹞,最少的是「利」﹝共9章﹞,怎麼說也不能說是「罕言」啊!所以這種解釋和事實不符。﹝後兩項請參考附錄所列的章節﹞
另外一種是皇侃的解釋,將「與」當成「言語許與之也」。如此,此章就是:孔子很少談論利,可是卻常常讚許地談論命和仁。這比較接近《論語》中的實情。孔子主張行仁,也要君子知命,就是談利之時,特別強調「見利思義」。
程樹德認為真正的關鍵是大家都忽略了「言」的解釋。他主張「言者、自言也」。如此,這章的解釋就是:孔子很少自己提到「利、命和仁」三者,都是別人問起,他才回答的。如果是這樣,孔子「罕言」的應該就不只這三項才對吧!
今人黃懷信用「增字解經」,主張本章的「子罕言」之後漏了一個「其」字,也就是「子罕言其利,與命與仁」,白話就是「孔子很少談說自己的利益、命運和仁德。」這種解釋可以表現出孔子的謙德,和孔子的形象也比較接近,不無道理。
我覺得皇侃和黃懷信的解釋都比較貼近孔子的整體思想體系。
孔子對於「利」的態度,不僅罕言,生活上也不把利當成追求的目標。對於「命」,他強調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為政4〉),以及「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3〉),特別是他處處關心的「仁」,恐怕也不只於「知」或「言」的層次,而是落實在他的日常生活的行為之中。
用「身教」而不是「言教」體現自己的「修己」,也希望可以借此「安人」。這是孔子的一貫教學之道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里仁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里仁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路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憲問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衛靈公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陽貨1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堯曰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雍也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雍也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泰伯6〉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鄉黨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鄉黨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先進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先進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顏淵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路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憲問8〉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憲問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憲問36〉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憲問44〉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季氏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季氏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陽貨20〉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子張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堯曰1〉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堯曰3〉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