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泰伯10〉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泰伯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這章孔子講兩種「亂」。

孔子說:「有人自以為勇猛,可是卻厭惡貧窮的生活,這樣容易出亂子。有人不把人當人看,你又把他當洪水猛獸看待,這樣﹝把人逼上梁山﹞也容易出亂子。」

這章沒有難字,重點在於這章背後的道理。


何晏引用包賢﹝或說是「孔安國」﹞對前段的說法:「好勇之人而患疾己貧賤者,必將為亂」;孔安國對後段的解釋是:「疾惡太甚,亦使其為亂」。皇侃的解釋清楚一些:「好勇之人若能樂道自居,此乃為可耳。若不能樂道,而憎疾己之貧賤,則此人必為亂也…夫不仁之人當以理將養,或冀其感悟,若復憎疾之太甚,則此不仁者近無所在,必為逆亂也。」朱子的說法也差不多:「好勇而不安分,則必作亂。惡不仁之人而使之無所容,則必致亂。二者之心善惡雖殊,然其生亂一也。」劉寶楠也有大同小異的說法:「好勇者、逞血氣之強,又不知安於義命,則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故為亂也。不仁之人,未有勢位以懲禁之,而疾之已甚,或為所侮賊,亦致亂也。」

這裡的「亂」是和「治」相對的狀態;「治」就是「禮樂燦然大備」,「亂」則是「失禮」、「無禮」或「脫序」,沒有該有的樣子。《禮記》〈經解7〉就說「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禮記》〈仲尼燕居9〉有更進一步的闡述。《荀子》〈不苟7〉也說:「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

孔子說過幾次「勇而無禮」(〈泰伯2〉)或「好勇不好學」(〈陽貨8〉)或「有勇無義」(〈陽貨23〉)則「亂」。但這章最特別是除了「好勇」之外還提出了「疾貧」,也就是以「脫貧」作為人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標。這樣就會為了「脫貧」而不擇手段,不顧別人死活。這些人往往會「道義擺兩旁,利字擺中間」,甚至會理直氣壯地認為「人家都不管我死活,我為什麼要在乎人家的死活」。這些人的「亂」未必是對於社會秩序的破壞,而是人生意義的崩壞。換句話說,是「心亂」。

這樣的人就是後半段說的「人而不仁」,如果「我們還棄絕這樣的人」,那麼他就不可能回到「一個人該有的人樣」,然後整個社會也會因為這樣「心亂」的人沒有改過遷善,而從「一人心亂」蔓衍成「人人心亂」。

孔子要強調的重點應該不要對這樣的人「疾之已甚」,「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也就是要發揮社會上的正能量,讓這些人也能發現自己內心的善根,大家一起發心向善,「己利」﹝己立﹞不忘「利人」﹝立人﹞,「己達」不忘「達人」。這樣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獨善」不如「兼善」,「我好」也要「我們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學而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述而21〉子不語怪,力,亂,神。
〈泰伯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泰伯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鄉黨8〉惟酒無量,不及亂。
〈衛靈公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1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陽貨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微子7〉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禮記》〈經解7〉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禮記》〈仲尼燕居9〉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女乎?君子明於禮樂,舉而錯之而已。」子張復問。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龠,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諸侯朝,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目巧之室,則有奧阼,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有隨,立則有序,古之義也。室而無奧阼,則亂於堂室也。席而無上下,則亂於席上也。車而無左右,則亂於車也。行而無隨,則亂於涂也。立而無序,則亂於位也。昔聖帝明王諸侯,辨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外內,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發矇矣。
《荀子》〈不苟7〉君子治治,非治亂也。曷謂邪?曰: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故君子者,治禮義者也,非治非禮義者也。然則國亂將弗治與?曰: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去亂而被之以治。人汙而脩之者,非案汙而脩之之謂也,去汙而易之以脩。故去亂而非治亂也,去汙而非脩汙也。治之為名,猶曰君子為治而不為亂,為脩而不為汙也。
《荀子》〈王制20〉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
《荀子》〈富國4〉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
《荀子》〈禮論1〉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八佾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里仁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2〉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顏淵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顏淵2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陽貨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