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這章是繼〈述而5〉「不夢周公」之後,第二次提到孔子的偶像周公。之後,我們這位「周粉」還有兩次不忘這位偶像(〈先進17〉和〈微子10〉)。
孔子說:「一個人就算是有周公的才能和美政,如果他嬌氣凌人,而且又吝於賞功,這樣的人就算還有其他善行,也是無濟於事,沒什麼值得觀察和稱頌之處。」
朱子解「才美」是「智能技藝之美」;「驕」是「矜夸」;「吝」是「鄙吝」。王夫之解釋「驕吝」特別清楚:「驕」是以其才而傲人,「吝」是不盡其才以濟事。劉寶楠說:「驕是自矜其才,吝是靳己所有,不以告人」。我覺得這裡說的是「驕且吝」,所以如果是「自矜其才」,就不可能「靳己所有,不可告人」。所以我認為驕的解釋沒問題,「吝」應該是「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晏子春秋》〈問下〉〈叔向問嗇吝愛之于行何如晏子對以嗇者君子之道4〉)。比起《說文解字》〈口部931〉說:「吝、恨惜也」要來的適合本章。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根據下屬的表現給予獎賞,把所有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這樣自私的主管,往往在公開場合被稱為「英明」,私下的惡名昭彰就不用說了。「驕且吝」要合起來解釋,才能見出孔子的警語。
周公的長才在〈述而5〉時已經大致說過:制禮作樂、素位而行、求賢若渴、以及親親為先。周公在告誡成王時,也特別提醒「不驕不吝,時乃無敵」(《逸周書》〈寤儆解1〉)。也正因為周公「不驕不吝」才能招來天下賢士,一起為天下蒼生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奮鬥(《說苑》〈尊賢10〉)。所以,嚴格來說,孔子說的話只是重覆周公告誡成王的話而已。
還有應該注意的是「美」。古注多半沒有著墨在這個字上,好像都認為是「身形上的美」。這樣的解釋恐怕有誤。我覺得「依經解經」可以提供更好的解釋:也就是要從〈堯曰2〉提到的「尊五美」來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裡其實已經說到「泰而不驕」。雖然沒有明說到「吝」,但是「惠而不費」和「欲而不貪」應該也有「不吝」的意思,也就是「與民共享」。所以這裡的「美」,有「美政」,也蘊含著「美心」的意思在內。「美心在內,美政在外」,「內聖」而「外王」。
「觀」也就是「觀政」,「觀政知心」這才是「大觀」,也就是這樣才能讓人「觀美政」而「嘆為觀止」。
當然「最美的美政」是「禮運大同的世界」。這也是要讓人嘆為觀止的。問題是:還要等多久?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等唐僧也不過五百年而已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述而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先進17〉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微子10〉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堯曰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路32〉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憲問1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季氏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說文解字》〈口部931〉吝:恨惜也。从口文聲。《易》曰:「以往吝。」
《晏子春秋》〈問下〉〈叔向問嗇吝愛之于行何如晏子對以嗇者君子之道4〉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
《逸周書》〈寤儆解1〉維四月朔王告儆,召周公旦曰:「嗚呼!謀泄哉!今朕寤有商驚予,欲與無□則,欲攻無庸,以王不足,戒乃不興,憂其深矣!」周公曰:「天下不虞周,驚以寤王,王其敬命,奉若稽古維王,克明三德維則,戚和遠人維庸,致王禱,赦有罪,懷庶有,茲封福,監戒善敗,護守勿失,無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不驕不吝,時乃無敵。」王拜曰:「允哉!余聞曰:維乃予謀,謀時用臧。不泄不竭,維天而已。余維與汝,監舊之葆。咸祗曰:戒戒維宿。」
《說苑》〈尊賢10〉周公攝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執贄所師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
〈學而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八佾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八佾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公冶長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陽貨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張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