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述而31〉苟有過,人必知之

〈述而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這章是有人指出孔子犯的錯,孔子雖然為難,但是還是感謝對方指出他的錯誤。《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02〉最後還有一句:「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者,禮也。」恐怕是參考的版本不同的關係。

陳國管司法的官員請問﹝孔子﹞說:「貴國的國君昭公是否知禮?」孔子回答說:「知禮」。孔子退出之後,﹝陳國官員﹞就請﹝孔子的學生﹞巫馬期進來問話,說:「我聽說君子不幫助別人隱匿是非。你老師會隱匿是非嗎?魯國的國君娶了同自己一樣姓姬的女子,﹝怕人家說他不知禮而娶同姓女﹞就把妻子謊稱為『吳國的長女」。這樣的國君要是知禮,那麼「全天下人﹞誰不知禮啊!」巫馬期就將這件事回報給孔子。孔子﹝感恩地﹞說:「我真是幸運啊!如果犯了錯,別人一定會知道﹝而且指正我﹞。」


「司敗」是陳國和楚國的官名,其他國家叫「司寇」,主管司法的事情。

巫馬期是孔子弟子,本名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歲。他在《論語》就出現這麼一次。他有一次和孔子出門,孔子叫大家帶傘,後來果然下雨。他請教孔子之後,才知道孔子真是「上通天文」,從昨天月亮在天上和星座的相對位置,就知道會下雨。其他古籍載了幾件和他有關的事:一是他和宓子賤同樣都主管「單父」這個地方,結果別人管起來輕輕鬆鬆,他卻忙進忙出,累得像狗一樣(《說苑》〈政理23〉和《韓詩外傳》〈卷二24〉)。從這個故事延伸出另一個故事,表現出了宓子賤治理「單父」使得漁民連夜間捕魚都不敢補小魚 (《淮南子》〈道應訓42〉和《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42〉),教化之深,連沒人看管的夜間,人民都懂得自律。有一次他和子路在一起,看到陳國的富人出遊,子路問他如果讓他有這樣的財富,可是不當孔子的學生,他願不願意,結果他生氣了,提到老師的教誨說:「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論語》沒這句話,語見《孟子》〈滕文公下6〉)。怪學長子路不了解他。這樣的一席話讓子路自己也感到慚愧。(《韓詩外傳》〈卷二26〉)看來他也是一個相當正直的孔門弟子。

陳國司法官員的問題其實是有陷阱的。他問孔子「昭公是否知禮」,這是個一般性的問題,並沒有提出後面他說的那個「娶同姓女子」的例子(《禮記》〈曲禮上41〉和《禮記》〈坊記35〉)。孔子在回答時,是否想得是同樣的例子,就很難說了。古注都認為孔子應該心知肚明,只是為人臣者,按禮要為君上隱諱。可是他為了一個哀公「不守禮」的事情而自己「隱諱守禮」,畢竟還是「隱(哀公)惡」而無「遏(哀公)惡」,這樣「哀公不知禮」已經是明確的事實,而孔子本身就出現了「知禮」的兩難:要選擇「為尊者諱」還是「遏惡揚善」(《易經》〈大有1〉)?

昭公的「非禮大事」都記在「春秋三傳」〈哀公十二年〉中(《春秋左傳》〈哀公十二年2〉、《春秋穀梁傳》〈哀公十二年2〉和《春秋公羊傳》〈哀公十二年2〉),都說他不遵守「同姓不婚」的禮。所以不管他對禮的知識多麼廣博,行得不合禮,就是「不知禮」。這裡蘊含著「知者必行」的意思在內。

那「孔子知禮」乎?陳國司法官員以「君子不黨」指正孔子的「為尊者諱」的禮。孔子也認錯了,也很高興被別人指出這個「守禮之過」的錯誤。

但是孔子沒明說他會改。「為尊者諱」是個最高不可違犯的「禮」嗎?我覺得「遏惡揚善」才是吧!

「禮」顯然也有優位順序的問題。最後還是我們的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02〉陳司敗問孔子曰:「魯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退而揖巫馬旗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魯君娶吳女為夫人,命之為孟子。孟子姓姬,諱稱同姓,故謂之孟子。魯君而知禮,孰不知禮!」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者,禮也。」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31〉巫馬施,陳人,字子期。少孔子三十歲,孔子將近行,命從者皆持蓋。已而果雨,巫馬期問曰:「旦無雲,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敢問何以知之?」孔子曰:「昨暮月宿于畢。《詩》不云乎?『月離於畢,俾滂沱矣。』以此知之。」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01〉巫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歲。
《說苑》〈政理23〉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亦治單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出,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賤,宓子賤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固佚。」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治,任其數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性事情,勞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韓詩外傳》〈卷二24〉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於子賤,子賤曰:「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勞。」人謂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理,任其數而已。巫馬期則不然,乎然事惟,勞力教詔,雖治,猶未至也。《詩》曰:「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
《韓詩外傳》〈卷二26〉子路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虞師氏者,脂車百乘,觴於韞丘之上。子路與巫馬期曰:「使子無忘子之所知,亦無進子之所能,得此富,終身無復見夫子,子為之乎?」巫馬期喟然仰天而嘆,闟然投鎌於地,曰:「吾嘗聞之夫子,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子不知予與?試予與?意者、其志與?」子路心慚,故負薪先歸。孔子曰:「由來,何為偕出而先返也?」子路曰:「向也,由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脂車百乘,觴於韞丘之上,由謂巫馬期曰:『使子無忘子之所知,亦無進子之所能,得此富,終身無復見夫子,子為之乎?』巫馬期喟然仰天而嘆,闟然投鎌於地,曰:『吾嘗聞夫子: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子不知予與?試予與?意者,其志與?』由也心慚,故先負薪歸。」孔子援琴而彈:「《詩》曰:『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予道不行邪,使汝願者。……」
《孟子》〈滕文公下6〉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淮南子》〈道應訓42〉季子治亶父三年,而巫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觀化焉。見得魚釋之。巫馬期問焉,曰:「凡子所為魚者,欲得也。今得而釋之,何也?」漁者對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魚也。所得者小魚,是以釋之。」巫馬期歸,以報孔子曰:「季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嚴刑在其側者。季子何以至於此?」孔子曰:「丘嘗問之以治,言曰:『誡于此者刑於彼。』季子必行此術也。」故老子曰:「去彼取此。」
《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42〉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吏甚患之,辭而請歸。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不可為書。」君曰:「何故?」吏對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辭而去也。」魯君太息而歎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數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幾過。」遂發所愛,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來,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於亶父者,子決為之矣。五歲而言其要。」宓子敬諾,乃得行某術於亶父。三年,巫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觀化於亶父,見夜漁者,得則舍之。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對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所舍者小魚也。」巫馬旗歸,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闇行,若有嚴刑於旁。敢問宓子何以至於此?」孔子曰:「丘嘗與之言曰:『誠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術於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術也,魯君後得之也。魯君後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備也。先有其備,豈遽必哉?此魯君之賢也。三月嬰兒,軒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鉞在後,弗知惡也,慈母之愛諭焉,誠也。故誠有誠乃合於情,精有精乃通於天。乃通於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動也,又況於有血氣者乎?故凡說與治之務莫若誠。聽言哀者,不若見其哭也;聽言怒者,不若見其鬥也。說與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
《禮記》〈曲禮上41〉取妻不取同姓;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
《禮記》〈坊記35〉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坊民,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
《春秋左傳》〈哀公十二年2〉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吳,故不書姓,死不赴,故不稱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與弔,適季氏,季氏不絻,放絰而拜。
《春秋穀梁傳》〈哀公十二年2〉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諱取同姓也。公會吳於橐皋。
《春秋公羊傳》〈哀公十二年2〉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稱孟子何?諱娶同姓,蓋吳女也。
〈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里仁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公冶長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雍也3〉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者也。」
〈子罕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憲問25〉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罕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衛靈公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季氏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子張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張1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張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堯曰1〉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易經》〈大有1〉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