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述而6〉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述而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或作「遊」﹞於藝。」

雖然本章沒有主詞,但是延續著本篇開始的孔子自述,恐怕還是應該在這樣的脈絡(語境)來理解比較好,這是「依脈絡解經」的方法。

孔子自述說:「﹝我是﹞立定志向實踐修己安人之道,修德為依歸,安人為目標,樂於學習六藝。」

這章有四個動詞﹝志、據、依和游﹞和四個名詞﹝道、德、仁和藝﹞。四個動詞古人都分別解釋,四個名詞也都認為有高下臚列的差別﹝道最高,藝最低﹞。我覺得「志於道」是總綱,其餘三項是分別舉例,也就是說,「據於德」、「依於仁」和「遊於藝」是孔子「志於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三種體現。

「志」,何晏解作「慕也」,皇侃稍加發揮說是「在心向慕之謂也」,朱子的解釋最有名:「心之所之之謂」,毓老師喜歡王夫之「心之所主」的解釋。「志」當動詞用,《論語》中有「志學」(〈為政4〉)、「志仁」(〈里仁4〉) 和「志道」(〈里仁9〉)三種說法。這章只提到「志道」顯然只是比較一般性的說法,「志學」和「志仁」就是比較特殊性的說法。

「道」的解釋差最多:皇侃很平常心地說:「通而不壅者也」;邢昺有道家的口吻:「虛通無擁,自然之謂也」;朱子轉回儒家:「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劉寶楠也以儒家為本解釋為「明明德親民,〈大學〉之道」,我就稱為「修己安人」之道。

「據」和「依」應該是類似的意思,可是古注都不願這麼明說。何晏說:「據、仗也…依、倚也」;皇侃說:「據者、執杖之辭也…依者、倚也」;朱子說:「據者、職守之意…依者、不違之謂」;劉寶楠說:「言據者,據猶守也…『依仁』猶言親仁,謂於仁人當依倚之也」。我怎麼看都是同義字。

「德」和「仁」也是一體兩面,我認為可以分成「修己」和「安人」兩項。皇侃說「德、謂行事得理者也」…仁者、施惠之謂也」;邢昺發揮何晏的意旨:「夫立身行道、為仗於德,故可據也;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乃謂之仁」;朱子說;「德、則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仁、則私欲盡去而心德之全也」。

「游」字都被古注釋家認為不如前面三個動詞來得重要,甚至帶有一絲瞧不起的意味:何晏說「不足據依,故曰游」;皇侃說:「履歷之辭也」;邢昺遵循何晏的說法;朱子說「遊者、玩物適情之謂」;劉寶楠認為「遊者、不迫遽之意」。

「藝」、何晏說是「六藝」,皇侃進一步解釋「藝、六藝:禮、樂、書、數、射、御也」;邢昺引古書做出不同的解釋並且加以自己的評論:「《周禮》〈保氏〉云:『長養國子,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此六者所以飾身耳,劣於道德與仁,故不足依據,故但曰遊」;朱子說法比較持平些:「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我覺得這些就是君子日常生活中的樂趣所在。可惜,後來大家都看不起「藝」,甚至覺得「玩物喪志」,讀書人就越來越緊繃著臉,越來越遠離日常生活的各種藝,成了「有才無藝」的「半人」,完全沒「樂道」的樣子。

現在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十字廣場上立了兩座牌坊,正反兩面就刻著這四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學而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里仁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里仁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公冶長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罕6〉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季氏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微子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子張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孟子》〈滕文公下6〉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告子下35〉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盡心上9〉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33〉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禮記》〈曲禮上2〉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