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章說的是三個境界。沒有難字,幾乎不用白話翻譯。難的只是背後的道理。
這裡的關鍵其實是「之」字。包咸和皇侃都說是指「學問」;邢昺則在「學問」之外多說了「學道」。朱子引用「尹氏」和「張敬夫」的說法,並沒有自己的創見。程樹德則堅稱:「此章指學問而言,與道無涉。」
包咸對這整句話的解釋著眼於「篤」﹝堅定﹞和「深」的三種不同層次:「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皇侃略加補充,認為「知之,為知學問有益者也。好之,謂欲好學之以為好者也。夫知有益而學之,則不如欲學之以為好者也」,「樂、謂歡樂之也。好有盈厭,故不如性歡而樂之,如顏淵樂在其中也。」我覺得戴望的說法比較貼近孔門要旨:「知之,知有其故。好之,則能約身以禮矣!樂之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道在然也。」劉寶楠對於「樂」的解釋也不錯:「樂者、樂其有得與己也。」
從「依經解經」的立場來看,這裡的「知之」應該是《論語》最後一篇〈堯曰3〉所強調的「知命」、「知禮」,和「知言」。「好之」則有「好學」(〈學而14〉、〈公冶長15〉、〈公冶長28〉、〈雍也3〉、〈泰伯13〉、〈先進7〉、〈陽貨8〉和〈子張5〉)、「好禮」(〈學而15〉、〈子路4〉和〈憲問41〉)、「好仁」(〈里仁6〉和〈陽貨8〉)、「好德」(〈子罕18〉和〈衛靈公13〉)、「好義」(〈顏淵20〉和〈子路4〉),及「好信」(〈子路4〉)等項目,幾乎都和「德行」有關。「樂」則有「朋友遠來之樂」(〈學而1〉)、顏回和孔子求道忘憂之樂(〈雍也11〉、〈述而16〉和〈述而19〉)、以及「知(智)仁水山之樂」(〈雍也23〉),以及「益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和「損者三樂」:「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季氏5〉)也多半和德性有關。
從以上的整理,我個人覺得孔子教的是做人,特別是「修己安人」,而不是做學問,所以我覺得者整句的解釋可以配合「理智→情感→行動」階段:
﹝理智上﹞知道了﹝修己安人的﹞做人的道理,不如﹝情感上﹞真心相信這種道理;﹝情感上﹞真心相信﹝修己安人的﹞做人的道理,不如﹝行動上﹞去踐行,和大家同樂於﹝修己安人的﹞做人道理﹝,世界大同就一定會實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為政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八佾18〉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公冶長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述而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子罕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季氏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子張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堯曰3〉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公冶長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雍也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泰伯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先進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張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路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憲問41〉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里仁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罕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衛靈公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路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學而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里仁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雍也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述而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季氏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