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3〉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章是孔子自述的「四憂」,雖然只列出了四種,不表示除此之外孔子就沒甚麼擔憂的。這應該只是其中最重要的四種。
孔子說:「不知道修自己的德行,不實踐自己所學,聽到該做的事情不去做,明知不是對的事情還硬要去做,這些都是我擔心的事情。」
從何晏到朱子都沒有對本章的任何字做出解釋。戴望特別解釋「講」、「習也」,不是現在只靠嘴來說,是説了要去做。「徙」、「取也」,「取義」到了最高點,也就是「捨生取義」。劉寶楠對本章關鍵字的解釋最詳盡,他旁徵博引:「脩」,有「飾」(《說文》)和「治」(《廣雅》〈釋詁〉)的意思;「講」,是「習」;「徙」是「迻」(就是「移」),也就是「徙義」(〈顏淵10〉)。
皇侃認為這四樣是孔子擔心「世人」的「不脩」、「不講」、「不徙」和「不改」。邢昺則一反以往對皇侃言聽計從的做法,主張「孔子憂在修身也。」我覺得都沒把事情說完全。
如果從正面來看,孔子希望的是「修德」、「講學」、「徙義」和「改過」四件事。這些都散見於《論語》不同的章節之中﹝可參考附錄﹞。不過,仔細來看,「徙義」(做該做的事」和「改過(遷善)」都是「脩德」和「講學」的一部分內容。所以看似四件事,其實是兩件事,而目標就只有一個:「脩己安人」。孔子擔憂自己做不到,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這樣一來,人類只有日益沉淪,終至滅絕。
這是一個我們希望留給自己或子孫的未來嗎?我們能不像孔子一樣擔憂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里仁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述而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述而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罕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顏淵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衛靈公4〉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衛靈公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禮記》〈大學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學而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為政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雍也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顏淵15〉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衛靈公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陽貨4〉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易經》〈兌卦〉《象傳1〉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為政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里仁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述而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憲問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衛靈公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季氏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季氏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陽貨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張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易經》〈益卦〉《象傳1〉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