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述而11〉子謂顏淵

〈述而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這章有人把子路問話當成另外一章處理。其實當成一章的對照,師生之間的互動比較活潑有趣。除此之外,這章的主旨在講君上「用」「舍」時的自處之道,以及慮深通敏,才能成事。

孔子跟顏淵說:「君上聘用了就去行道,不見用就藏道於民。大概只有你和我有這樣的能耐吧!」子路﹝搶著﹞問:「那麼您要是帶兵打仗,又要帶誰呢?」孔子回答說:「那種只會用蠻力和老虎打架,不知危險就冒險渡河,那種不怕死的莽漢,我才不贊成呢!要帶就要帶上碰到事情會小心謹慎從事,而且事前會先謀畫好了才行事的人。」


何晏引用到孔安國的註解,但沒有特別標舉「用」和「舍」和政治領域有關。他只是一般性的說「言可行則行,可止則止,為我與顏淵同耳。」皇侃也只說是「時事宜可行或不宜行。」戴望的發揮比較特別:「行王政致太平,是謂行;作新王以俟後聖,是為臧﹝即「藏」﹞」。劉寶楠一語道破地說:「行、藏皆指道言。」可是都沒說出來這是君上「知用」或「不用」。當時只有君王知用與否,才有行道或藏道可言。

這章是「用」「舍」並舉,之前在〈雍也6〉也出現過: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在《論語》中,「用」常有「被君上賞識而知用」的意思:孔子曾經誇下海口,如果有人知用我,三月就可以見到成效﹝百日維新﹞,一年就會有成就(〈子路10〉);他也說:「如果有人知用我,我難道還會只想著為東周服務嗎?」(〈陽貨5〉)可是齊景公卻說「吾老矣!不能用也!」(〈微子3〉)。毛遂自薦,投效無門,也不自卑,轉而「藏道於民」。

其他時候就說是個人的「達」和「窮」:孔子和弟子「在陳絕糧」的時候,孔子就勉勵失志的弟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2〉)。「窮」不是「沒錢」,就是這裡所謂的「舍」,也就是「不為君上所用」。有時也用「隱居」來說:「隱居以求其志」(〈季氏11〉)和「隱居放言」(〈季氏11〉),都不是因為「人不知」就躲起來搞頹廢,而是積極地蓄積正能量,藏道於民,待時而動。「達」則是「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還是做著「修己安人」的事,而不是讓自己親朋好有跟著自己的發達而雞犬升天。

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後來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9〉)很能發揮孔子在本章所說的精神。

另外一個部分是有關子路的。子路聽完孔子誇獎小學弟,心生不滿,想到自己跟隨孔子這麼多年,好歹也是孔子身邊最重要的保鑣。所以就用假設性問題問孔子。結果被孔子潑了一盆冷水。

這裡出現一個一語雙關的「與」字。在誇獎顏淵的時候說過:「為我與爾有是夫!」這個「與」字有三種說法:一是「及」;一是「謀」(呼應後面的「好謀而成」);一是「許」(贊成或讚美)。這裡子路說的「則誰與」的「與」是「帶著」、「參與」的地四種意思。孔子回答的「吾不與也」則是「贊同」的意思。一字多義,在各國語言中,並不罕見。這種字義的轉換也是幽默的最佳來源。

「暴虎」就是「徒手打老虎」,後來「武松打虎」就是這裡孔子不贊同的危險行為。「馮河」的「馮」要念成「平」,是不坐船渡過大河,也是孔子不贊成的危及生命的行為。子路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見義勇為」而「死而無悔」,讓孔子當頭棒喝,說出「無不與也」﹝我絕不贊成這樣有勇無謀的事!﹞

朱子說「懼、謂敬其事」;「成、謂成其謀」。其實「臨事而懼」就是事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是怕事而嚇到不敢動手去做;「好謀而成」事前有充分的規劃準備,而不是甚麼都沒準備就匆忙上陣,這些「有勇無謀」的事情,還需要論成敗嗎?

現代社會,網路便利,言論自由或者由政府管,或者由自己自律。人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行道,完全不用藏,真要藏也藏不住。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更重要的就是孔子教誨子路的話:「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慎始成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雍也6〉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路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陽貨5〉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微子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閒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子路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衛靈公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季氏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微子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孟子》〈盡心上9〉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說苑》〈雜言5〉舜耕之時不能利其鄰人,及為天子,天下戴之。故君子窮則善其身,達則利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