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雍也13〉女為君子儒

〈雍也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這章是孔子教誨子夏「你要做個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這裡的第一個問題是:孔子為甚麼要跟子夏這麼說?是不是一個針對子夏個人行事所做的一個提醒?還是這是一般性的說法,只是剛好說給子夏聽?這就得「依經解經」找答案。

子夏算是孔門的晚期弟子,姓卜,名商,小孔子四十四歲,是孔門「文學雙秀」之一(〈先進3〉)。孔子誇獎過他是一個可以和他談論詩的學生。《論語》中收錄了不少他的話。除此之外,他也博學多聞,曾經指出別人讀史時將「己亥渡河」這個時間的說法因為字型相近而誤以為是「三豕(三隻豬)渡河」(《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10〉和《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3〉)。


許多古書上都記載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是:有一天子夏問孔子幾位學長的為人:顏回、子貢、子路和子張。孔子分別指出這四人各有「信」、「敏」、「勇」和「莊」的特色,都比自己「賢」。子夏就很不解地問到:「既然四位學生都比老師您賢,為什麼還要當您的學生呢?」孔子神色從容地回能說:「回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而自己能「見進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也就是知道「因時而動」﹞,因此強過這四位學生。(《說苑》〈雜言21〉)、《列子》〈仲尼4〉、《孔子家語》〈六本12〉

子夏和同門的關係似乎有點緊張。有一天子夏的門人跑去問師叔子張(小子夏四歲)對於「交朋友」的看法。子張很聰明,先問說:「你們老師是怎麼教你們的?」學生就回答說:「我們老師說:『可以交的朋友就交,不能交的朋友就別跟他來往。』」子張聽完回答說:「這跟我在師門學的不一樣。我們的老師﹝就是孔子﹞說過:『君子要尊敬賢人並且容納各色人民,做好事要誇獎他,能力不足要去了解原因何在﹝並且幫助他﹞。我如果算得上有賢德,甚麼人我都應該能包容才對吧?我如果沒有賢德,別人早就會離我遠遠的,哪裡輪得到我來拒絕和別人交往呢?」(〈子張3〉)

還有一次是子游批評子夏教門人一些灑掃、應對和進退等等一些枝微末節的事,沒有教到孔門的根本之道。子夏聽完也辯駁說:「君子之道沒有先後本末之分,我又不是聖人,哪會這麼多有始有終的事。」(〈子張12〉)

我覺得子夏對於孔子的教誨確實有誤解之處。有一次比較遲鈍的樊遲請教孔子甚麼是「仁」﹝這個問題其實他問過三遍,孔子每次給的答案都不一樣﹞。孔子簡答說「愛人」,他接著問「知」,孔子也簡答說「知人」。樊遲不懂。孔子又換了方式解釋:「選拔正直的人跟不正直放在一起,不正直的人會跟著學會正直。」樊遲顯然還是不懂,可是不敢再問,就跑去問小他八歲、卻比較聰明的學弟子夏。子夏聽完,直誇老師講的真是好。然後自己就舉例說:「舜治理天下的時候,因為從民眾中選拔了皋陶,這樣一來不仁的人就自動跑了;後來商湯治理天下,也從民眾中選拔了伊尹,不仁的人也自動跑了。」(〈顏淵22〉)樊遲經過這麼多層解釋後倒底懂沒懂,沒有記載。可是子夏這麼一說,孔子原來希望「正直的人能影響不正直的人」的說法,反而變成「好人一上台,壞人跑光光」的場景,「好人」沒能影響到「壞人」,反而逼迫「壞人」到別處去「使壞」,把別人的國家當垃圾桶。這種「自掃門前雪而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為,豈是以公天下為念的孔子的意思呢?

還有一般人以為是孔子說的「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11〉),其實也是出自他對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誤解。

後來子夏的兒子過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子夏竟然哀働逾恆,哭瞎了眼。這種「傷身且失禮」的行為,讓小他兩歲的學弟曾子給好好教訓了一頓。(《禮記》〈檀弓上41〉)

孔子死後,他被魏國禮聘當國師,地位很高(《史記》〈儒林列傳2〉)。後來成為儒家八大門派之一。不過、同為儒門候學的荀子很看不起這一門、批評他們「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荀子》〈非十二子17〉)聽起來,這一門的人像「軍隊」。

從上面對子夏各種傳說的整理來看,孔子說的「君子儒」和「小人儒」應該可以推測就是他在孔門專重小事,沒抓到孔門的精華要旨。孔子這裡的話就是希望他能掌握孔子思想的精要。在《論語》中的其他篇章看來,他並不是完全沒有繼承孔子思想的。

古注對於「君子儒」和「小人儒」有不同的對比說法:一種是前者重「道」,後者求「名」(孔安國、皇侃、邢昺);一種說法是前者「為己」,後者「為人」(朱子引程子);一種說法是前者為「義」,後者為「利」(朱子引謝氏),一種說法是前者「能識大而可大受」,後者「務卑近」(劉寶楠)。一說強調兩者的區分是「度量規模之大小」(程樹德);一說最為特別:「言當給君子做師儒,勿為小人做師儒。君子學道藝有所用,小人學道藝無所用也。」(黃懷信)

古注似乎也不注意對「儒」做解釋:皇侃說「儒者、濡也」;朱子說「儒、學者之稱」;劉寶楠和程樹德都說「『儒「為教民者之稱」。後來寫哲學史的大師,如胡適和馮友蘭都有長篇大論解釋「儒」。

這裡其實是《論語》中唯一一次出現「儒」字之處,應該不是什麼重要的字。可是後人卻把孔子當成是「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大概會不同意吧。所以後人熟稱的「儒學」,其實恐怕稱為「孔學」比較可能為孔子所接受。

這些解釋其實多少都有點道理,也都引能引經據典,不過都是片斷。如果能全面「依經解經」,全面整理出孔子在《論語》中對「君子」和「小人」的區分,也許更接近孔子的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一  《論語》中提到的君子與小人的對比

編號 篇章 君子 小人
1 〈為政14〉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2 〈里仁11〉 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3 〈里仁16〉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4 〈雍也13〉 女為君子儒, 無為小人儒
5 〈述而37〉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6 〈顏淵1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7 〈子路23〉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8 〈子路25〉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9 〈子路26〉 君子泰而不驕 小人驕而不泰
10 〈憲問6〉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1 〈憲問23〉 君子上達 小人下達
12 〈衛靈公2〉 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矣
13 〈衛靈公21〉 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
14 〈衛靈公34〉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 〈季氏8〉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6 〈陽貨4〉 君子學道則愛人 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17 〈陽貨23〉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