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前章孔子誇獎了顏淵,這章出現了誰,都不太討好。誰能跟顏淵比呢?
冉求﹝跟孔子﹞說:「﹝老師!﹞我很喜歡您教的道理,可是我的能力太差﹝,所以都無法踐行﹞啊!」孔子﹝溫和地﹞回答說:「能力太差,半途而廢,這都是你自己畫地自限。」
這章沒什麼太難的字。「說」是「悅」,是「內心歡喜」的意思。「力」,這裡是指「能力」,不是「怪力亂神」的那種「武力」或「暴力」。「中道」應該是雙關語,表面上指的是「路走到一半」,也就是「半途」,其實也隱含著「中庸之道」的深義。「女」是「汝」,也就是「你」,《論語》中除了「女子」一詞外,「女」都是當作「汝」字解。「畫」,古注說是「止」,朱子說得好:「畫地以自限也」。
朱子對這章做了很精闢地分析:「力不足者,欲進而不能。畫者,能進而不欲。」如果用孟子的話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7〉) 換句話說,聽起來是謙稱「能力不足」的「能力」問題,其實隱含著「畫地自限」的「意願」問題。現在還聽見有人說「力不從心」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是一樣「畫地自限」,將自己的責任撇得十分乾淨。
從《論語》其他章節的記載來看,冉求雖然名列「孔門政事雙傑」之首,但是個性退縮保守,是孔門的「狷者」和子路這個「狂者」剛好湊成孔門一對「狂狷」的兩極。可是孔子也看出他有長於「藝」,應該在多一點自信,就可以大放異彩。所以每次都鼓勵他,讓他知道這是「個人意願」的問題,「能力」是可以透過磨練改善的,可以達到「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30〉)的最高境界。
冉求的答案其實大打孔子的臉:因為孔子曾經說過:「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里仁6〉)這下子,一位自稱「力不足」者的弟子就活生生出現在孔子面前,這不是要考驗「至聖先師」的「憤怒管理」能力嗎?我覺得「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公冶長10〉)的話也許該在這裡出現才對。
有人認為上章和這章是有關聯的。朱子引用「胡氏」的話說:「夫子稱顏回不改其樂,冉求聞之,故有是言。然使求說夫子之道。誠如口之說芻豢,則必盡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畫而不進,則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於藝也。」
冉求跟孔子學習,竟然還沒學到「正能量」,我們這些後來遠遠不如孔子的老師們,又要這樣傳導這樣的「正能量」給「畫地自限」的弟子呢?恐怕要先從我們當老師的人自己不「畫地自限」開始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八佾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公冶長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雍也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先進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先進13〉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先進17〉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先進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進24〉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先進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9〉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憲問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季氏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孟子》〈梁惠王上7〉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里仁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述而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公冶長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