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5〉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朱子將此章和上一章合併成一章,如果當成對比,是有點道理。
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19〉說他「清淨守節,貧而樂道。孔子為魯司寇,原憲嘗為孔子宰。孔子卒後,原憲退隱,居于衛。」比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68〉的五個字記載要詳盡多多。
原憲當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的薪水是九百單位的粟。他﹝覺得太多了,用不完,﹞就推辭不接受。孔子說:「你就不要推辭了。多出來的糧食,你可以拿去接濟親朋好友﹝中比較貧困的人﹞!」
孔子在52~56歲在魯國當官四年,那時候他是大夫,可以有家臣,也就是這裡說的「宰」。他雖然沒有列名「孔門四科十哲」,從這裡的記載看來,顯然德行很高。特別是欲望很低,只要求能溫飽的「最低工資」,和上章冉求的「大方放糧給學弟」,應該夠得上是個「剛」者(〈公冶長11〉)吧?
這裡提到「粟九百」,沒提到計量單位。《史記》〈孔子世家21〉提到孔子在衛國的薪水是「粟六萬」。如果單位一樣,孔子的薪水是六十七倍左右,原憲的薪水只是孔子的百分之一點五。從現在觀點來看,「貧富差距」頗大。
原憲在《論語》中出現的另外一次就是〈憲問1〉他請教孔子甚麼是「恥」。孔子告訴他:「邦國有道的時候,自己盡過力,這樣拿人民納的糧當薪水是合理的;邦國無道,自己又無能加以改善,這時候還拿人民納的糧當薪水,這就是無恥的事情。他接著又問:「好勝、自誇、愛埋怨、多欲求,沒有這幾種毛病的人是不是就可以算是「仁」人?」孔子回答說:「這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德行,可是算不算得上是「仁」我就不敢說了!」他大概自己偷偷想過自己是盡忠職守,所以拿人民的糧食是無愧於心的。進一步想問問看自己是「克、伐、怨、欲不行焉」的人,看看老師怎麼評價。沒想到老師只說是「難能可貴」並不輕許為「仁」,因而對自己的發問感到羞恥吧?
原憲是「孔門知恥第一人」,孔子死後,他大概眼見「邦無道」,自己又「幫不到」,就隱居起來。結果完全忘掉自己問過孔子「富而無驕」的子貢,為了炫富,穿著高檔,車馬開道,就特別到他所居住的窮巷來拜訪。原憲穿著破爛出來相見,讓子貢大吃一驚,以為學弟生病了。這位「知恥」的學弟就諷刺這位在孔子死後廬墓六年的學長說:「我記得老師以前說過,沒錢叫做貧,學了道而不去實踐才叫做病。我是貧,不是病!」這一說,子貢就學到了「知恥」。這個故事我們在〈公冶長9〉也說過一次,這是我最喜歡的孔門故事之一,怕您忘了,就在重說一遍。希望大家都和我一樣,寧貧勿病。
許多人碰到薪水,都希望「多多益善」,極力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孔門中有人就會。不僅有弟子會要求「自我利益的最小化」,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甚至要「超越自我利益最大化」,進而追求「人類共同利益的最大化」。這是多麼大的氣慨和氣度。
信仰資本主義的人不會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19〉原憲,宋人,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歲,清淨守節,貧而樂道。孔子為魯司寇,原憲嘗為孔子宰。孔子卒後,原憲退隱,居于衛。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68〉原憲字子思。
《史記》〈孔子世家21〉孔子遂適衛,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居頃之,或譖孔子於衛靈公。靈公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
〈憲問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韓詩外傳》〈卷一9〉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上漏下濕,匡坐而絃歌。子貢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表素,軒不容巷,而往見之。原憲楮冠黎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匿,車馬之飾,衣裘之麗,憲不忍為之也。」子貢逡巡,面有慚色,不辭而去。原憲乃徐步曳杖,歌商頌而反,聲淪於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故養身者忘家,養志者忘身,身且不愛,孰能忝之。《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新序》〈節士16〉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戶甕牖,揉桑以為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子髖聞之,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冠桑葉冠,杖藜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衽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子髖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此周而交,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飭,憲不忍為也。」子髖逡巡,面有愧色,不辭而去。原憲曳杖拖履,行歌商頌而反,聲滿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故養志者忘身,身且不愛,庸能累之。《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謂也。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6〉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有口才著名,孔子每詘其辯。家富累千金,常結駟連騎,以造原憲。憲居蒿廬蓬戶之中,與之言先王之義,原憲衣弊衣冠,并日蔬食,衎然有自得之志。子貢曰:「甚矣!子如何之病也。」原憲曰:「吾聞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吾貧也,非病也。」子貢慚。終身恥其言之過。子貢好販,與時轉貨,歷相魯衛而終齊。
《莊子》〈讓王9〉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溼,匡坐而弦。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色。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71〉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
《列子》〈楊朱5〉楊朱曰:「原憲窶於魯,子貢殖於衛。原憲之窶損生,子貢之殖累身。」「然則窶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樂生,可在逸身。故善樂生者不窶,善逸身者不殖。」
《禮記》〈禮運1〉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