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雍也15〉孟之反不伐

〈雍也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這章主要是誇獎孟之反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但是故事的原委和解釋,好像不太一致。

孔子﹝誇獎地﹞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打仗回來,騎馬在全軍的最後面。要進城門的時候,鞭策著他的馬,說:「不是我要走在最後頭,是我的馬不肯往前。」

「伐」、皇侃說是「有功不自稱也」,朱子說是「誇功」。「奔」是敗走。「殿」」是在後頭,現在還有「殿後」的說法;在前頭叫「啟」。「門」是指「國門」,也就是「城門」。「策」邢昺說是「杖」,朱子說是「鞭」。

「孟之反」是魯國的大夫孟之側,《春秋左傳》都作「孟孺子」。

這段故事發生在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是孔子過世前五年的事。魯國因為以前和吳國聯合打過齊國,現在齊國反而打到魯國來。魯國三桓不團結應戰。結果孔子弟子冉求剛好當季氏的家臣,就給他出主意。最後魯國組成左右二軍應戰。左軍由冉求率領,樊遲跟班,後來因為樊遲建議冉求要身先士卒,而大敗齊軍。被孔子稱許為「義」,洗刷了以前「鳴鼔攻之」罵名。右軍就是責成這裡的孟之反來領軍,結果被齊軍打得落花流水,狼狽奔回魯國。(《春秋左傳》〈哀公十一年2〉)才開啟的這章的故事。


讀古注讓我我不惑不解之處也正在這裡,大家都提到孟之反是打敗戰逃回魯國,
孔子為什麼要誇獎他「不自誇」?敗軍之將怎能「自誇」呢?雖然他沒搶在軍對前面先跑回來,這總還算是個盡責的將領。古注大概都知道這個背景故事,卻從來沒人這麼懷疑過。這又是為什麼?

我覺得這應該算是孟之反自己的一種自嘲型的幽默,或者是孔子譏諷孟之反打了敗仗回來,不深自檢討失敗的原因,而拿「馬不進」當成殿後的理由,根本是「本末倒置」或是「轉移焦點」。

這種要人命的戰爭事情,重視人命的孔子不會這麼輕率誇獎一個打敗仗的將領吧,特別是他自己的弟子在那場戰役中打了勝仗。弟子的成功,老師也「與有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公冶長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憲問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春秋左傳》〈襄公十六年2〉秋,齊侯圍郕,孟孺子速徼之,齊侯曰:「是好勇,去之以為之名。」速遂塞海陘而還。
《春秋左傳》〈哀公十一年2〉十一年,春,齊為鄎故,國書,高無平,帥師伐我,及清,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從,公禦諸竟。」季孫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間,季孫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一子帥師,背城而戰。不屬者,非魯人也。魯之群室,眾於齊之兵車。一室敵車,優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也,宜政在季氏,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大不列於諸侯矣:」季孫使從於朝,俟於黨氏之溝,武叔呼而問戰焉,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強問之,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退而蒐乘。孟孺子洩帥右師,顏羽御,邴洩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孫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老幼守宮,次于雩門之外。五日,右師從之,公叔務人見保者而泣曰:「事充政重,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師及齊師戰于郊,齊師自稷曲,師不踰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踰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右師奔,齊人從之,陳瓘,陳莊,涉泗,孟之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誰不如?」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徐步而死。師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宵諜曰:「齊人遁!」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顏羽,而賢於邴洩,子羽銳敏,我不欲戰而能默。」洩曰:「驅之,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春秋左傳》〈哀公十四年2〉初,孟孺子洩將圉馬於成,成宰公孫宿不受,曰:「孟孫為成之病,不圉馬焉!」孺子怒,襲成。從者不得入,乃反,成有司使,孺子鞭之。秋,八月,辛丑,孟懿子卒,成人奔喪。弗內,袒免哭于衢。聽共,弗許,懼,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