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此章沒提到「學」字,但就是「勸學」,邢昺是這麼說的。我覺得有道理。
這一章也沒甚麼特別難的字。所以古注都沒有難字解釋。有的古注認為「患所以以立」的「立」應該作「位」,不過就算如此,兩者在字義上並無區別。
這其實是一個兩段的結構,有著前後的關係。主詞應該是「無位」的「士」或「君子」。第一句勉勵「求位」的人要先具備好擔當該職位應有的能力。第二句話其實是第一句話的前提,也就是說要「求位」,第一步是要讓君上「知遇」你自己,要讓他「知遇」,你就必須具有被知遇者所需要的能力。不管「患無位」,或「患莫己知」,都要在平日就準備好行道的德行和能力。先學會「修己」,將來有機會就可以「安人」,甚至「安天下」,也就是「學而時習之」的意思,「學」了,就可以「待時而動」、「趁勢而起」,從「潛龍勿用」變成「飛龍在天」。毓老師常說,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需要」和「有用」(社會的供需定律),別人有「需要」,你剛好「有用」,就可以「行道」。
孔子在其他地方也說過類似的話,「君子」的問題在於自己無德無能,而不在於君上不知用你。(〈衛靈公19〉:「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也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16〉)這裡也蘊含著「慎選老板或工作夥伴」的重要性。「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1〉)
另外,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有一次「擊磬」(打擊「磬」這種樂器),就被一位擔著竹筐路過的人聽到了。這個「孔子的知音」一聽之下,就完全聽懂了孔子的心意:「這些粗鄙的人啊!小鼻子小眼的小樣!都不知道我孔某人有行道救世的才華,只有我自己知道而已。渡水過河,水深就不必管衣服會濕,水淺就揭起下襬免得弄濕了衣服。」孔子聽了這人的評論,就說:「話說得好啊!可是很難做到啊!」(〈憲問39〉)﹝這段話有點費解,到講〈憲問39〉的時候,再看看解不解的開﹞這裡「有德有能而有能知人」的孔子好像有在抱怨「人家都不知遇他」。這難道是「只能影響後人而無法影響當世人」(〈八佾24〉:「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重點在「將」指向「未來」而不是「當代」)的「天命」嗎?
「用行舍藏」,君子未必為時所用。但是就算不被知用,還是要篤守善道,藏道於民,行健不息,厚德載物,這就是「隱居以求其志」(〈季氏11〉)。毓老師在台灣的歲月就是一個我們這些有幸當弟子的人都可以親眼見到的榜樣。我曾經喜歡在送給朋友的書上提上這麼一個對子
進退存亡不失正
用行舍藏惟慎獨
跟各位共勉!
附錄
〈泰伯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憲問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衛靈公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孟子》〈滕文公下7〉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萬章下14〉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學而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憲問39〉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衛靈公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管子》〈小稱1〉管子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而民毋過命。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以為不善。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當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於家矣。故先王畏民。操名從人,無不強也。操名去人,無不弱也。有天子諸侯,民皆操名而去之,則捐其地而走矣。故先王畏民。在於身者庸為利,氣與目為利。聖人得利而託焉,故民重而名遂。我亦託焉。聖人託可好,我託可惡。我託可惡,以來美名,又可得乎!我託可惡,愛且不能為我能也。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於面,不能以為可好。我且惡面,而盛怨氣焉。怨氣見於面,惡言出於口,去惡充以求美名,又可得乎?甚矣百姓之惡人之有餘忌也。是以長者斷之,短者續之,滿者洫之,虛者實之。
〈季氏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