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這章看起來很好懂,其實不然。
一般都認為這章就是這樣的:子貢說:「我不想要強加在別人身上的事情,我也希望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啊!這是你做不到的事啦!」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句,許多人都認為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2〉和〈衛靈公24〉)或是〈大學〉的「絜矩之道」的另外一種說法。看起來很強有力的證據就在於〈衛靈公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章是子貢遵循孔子的教誨而立下的「志」。如果是這樣,孔子為什麼要打臉子貢說「這是你做不到的事啦」?
這裡面的關鍵字是「加」。從馬融開始的古注都說「加,陵也」,而「陵」就是「欺侮」的意思。黃式三就根據《說文解字》中對於「誣」和「譄」﹝我查不到這個字,懷疑是「譖」﹞都被解釋成「加」,所以這裡的「加」應該有言語上的「誣告」和「毀謗」的意思。
我覺得子貢身為「孔門四科」中的「言語雙傑」,是有可能以言語毀謗別人之嫌,所以他希望別人不要毀謗他,就像他不想毀謗人一樣。也正因為他這個希望和他的「愛批評人」的性格不合,所以孔子才會打臉說「你做不到的。」有一次子貢批評人,就孔子打臉說「你比別人好到哪裡去嗎?我才沒你這樣的閒工夫去批評別人」(〈憲問29〉)。否則,如果孔子面對學生是「溫而厲」﹝溫和而且講話語帶鼓勵﹞的情況來看,這樣打擊子貢,實在有損孔子「萬世師表」的形象。在這種場合,用幽默模式解釋也是一種比較可行的方向。孔子最後說的「你做不到的啦」是開子貢的玩笑,這也是孔門中孔子和子貢的「開玩笑關係」,我們不要太認真。或者希望故意刺激他,讓他能從「言語」層次進步到「德性」的層次。
附錄
〈顏淵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衛靈公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禮記》〈中庸13〉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禮記》〈大學12〉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
《說文解字》〈卷四〉〈言部1606〉誣:加也。从言巫聲。
《禮記》〈卷四〉〈言部1636〉譄:加也。从言,从曾聲。
〈憲問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