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本章是《論語》首先出現「士」的一章。
根據《孟子》〈離婁上3〉,社會等級分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庶人。〈萬章下11〉又有五等和六等的說法。《禮記》〈曲禮下121〉有大同小異的五等分類法: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庶人。孔子這裡的「士」應該不是傳統的世襲爵位,而是自我的道德修養,特別是要「志於道」,以「道」為終身奮鬥的目標。所以這裡的「士」就是其他地方所說的「君子」,這兩個詞應該是同義字。
孔子認為以道為終身奮鬥目標的人,最低標準是不講求衣食的奢華。如果先想到的是自己吃得好、穿得好,這種欲望追求沒有止盡,他也就沒空想到要增進別人的福利,這樣就離「士」的標準越來越遠了。
除了衣、食之外,孔子也告誡「士」不可以在意「居住」的問題(〈憲問2〉)。我們可以回憶〈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誇獎過「禹」,其中理由就是他專注人民的福祉,而對自己的飲食、衣服和宮室都不講究(〈泰伯21〉)。
孔子讚賞顏回時也提到「食」和「居」的條件不好也沒有阻擋顏回之「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11〉)這段話標舉出士之「樂」,其實就是「志於道」的「樂」,也就是「安貧樂道」,重視的不僅是精神的享受,而且是「修己安人」的「人我雙融」。
這種「修己安人」在孔子和子貢和子路的問答中都可以看到。兩人都問過孔子「怎麼樣才算是一個「士」。孔子回答子貢時說了身為「士」的三個層次:一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一是「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一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最後子貢問到「今之從政者」,就讓孔老夫子怒火中燒,說了:「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的氣話(〈子路20〉)等到子路問孔子同樣問題時,孔子就從士和朋友、兄弟之間的「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情感來提醒子路。(〈子路28〉)這兩章也是呼應這章講的「士」。﹝詳細的解釋我門到時後再說﹞
另外有一段經常被忽略卻是很重要的話,出現在《禮記》〈郊特牲33〉。這裡說:「士」是「天子之元子」,「元」有「初」、「大」和「善」等好的意思,這話是說有「士」之德的人,而不是「世襲君位的人」,才是「真正的天子繼承人」。接著又說:「天下無生而貴者也」,這裡表明「爵位世襲」讓許多人自以為是「天生貴氣逼人」,其實沒有士的德性,這都是自欺欺人。「天下無生而貴者」,所以常人縱使不是一般意義的「天子」,卻絕對是「天民」。這真是專制時代的革命性言論,到現在還很有正能量。
「士」是「老天爺最寵愛的長孫」(「天子」是「天之子」,「天子之元子」就是「天之長孫」),長孫就應該要「法天」、「繼志述事」(《禮記》〈中庸19〉),修己安人、尚公無私,行健不息。
想想:我們是「老天爺最寵愛的長孫」,或至少是「天民」,豈可自暴自棄!
附錄
《孟子》〈離婁上3〉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孟子》〈萬章下11〉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禮記》〈曲禮下121〉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死寇曰兵。
〈子路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憲問2〉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雍也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孟子》〈盡心上33〉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禮記》〈郊特牲33〉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以官爵人,德之殺也。死而謚,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謚。
〈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泰伯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禮記》〈中庸19〉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