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公冶長14〉子路有聞

〈公冶長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這章言簡意賅。描述的是子路的即聞即行。

第一個「有」唸成「友」,第二個「有」唸成「又」。

子路只要聽聞到善言,就會想辦法馬上做到,如果還來不及做到,就很怕又聽到另外一件值得去實踐的善行。他是個Just do it的人。

子路是個很講義氣的人,也是個急性子,允諾別人的事情一定會盡快做到。〈顏淵12〉就說他無「宿諾」,不會隔天才實踐諾言。毓老師就說過子路是比明朝的王陽明還要早踐行「知行合一」的人。這章說他「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很生動地描述了子路的個性。

孔子這裡並沒有對子路的行為有任何評論。這章要參看〈先進22〉:子路問孔子:「是不是聽聞了善道就要去做?」孔子回答說:「總要和父兄先商量一下吧!怎麼可以這麼任性就去做了呢?」換成冉有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就說:「是的。事不宜遲,馬上就去做吧!」另外一位弟子公西華聽到了孔子這麼極端的建議,大惑不解地問孔子原因何在。孔子回答說:「冉求行事保守,所以鼓勵他勇往直前,而子路行事衝動,所以就讓他再想一想。」

從這裡的故事看來,孔子會認為:「實踐」雖然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慎」(〈為政18〉),要「慮深通敏」,不可「有勇無謀」,特別不可「為了求快而快」:「欲速,則不達」(〈子路17〉)。但也不可思前想後,躊躇不前,這樣往往會誤了時機。他就反對季文子的「三思而後行」(〈公冶長20〉)。所以這種快慢之間的拿捏,除了看人的個性,也要看外在的情勢,不是一成不變的教誨。這也是孔子的「時」﹝因時因人而異﹞教。


附錄

〈顏淵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子路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為政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公冶長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先進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