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里仁17〉見賢思齊


〈里仁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一章也是字義和題旨都很清楚的一章。

這是從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兩種極端狀況來說。一種正向的,「見賢思齊」就是看到有比自己有才能或有德的人,就要效法他,拿他當榜樣,自己努力做到和他一樣好,甚至更好。

另一種是負面的「見不賢」,碰到比自己才能和德行差的人能夠反省自己是不是其實也和他一樣無德無才,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而已。

在這裡,「而」當「能」字解。「省」,唸成「醒」,皇侃說是「視也」,「內自省」也就是自己私下檢討自己的做人和行事有沒有「不賢」之處。

朱子對比前後兩項,說的相當簡潔:「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惡。」

孔子不輕易拿「仁」來稱讚別人,可是卻用「賢」稱讚過顏回(〈雍也11)。弟子子貢也曾經拿同門的子張(顓孫師)和子夏(卜商)比較,請教孔子哪一位比較「賢」。孔子說,子張行事和德行都太過中庸的標準,而子夏的行事和德行又往往不及中庸的標準。子貢就以為老師認為子張比較「賢」,卻被孔子打臉說:「太過和不及都一樣沒有達到中庸的標準。」(〈先進16)可見弟子認為的「賢」和孔子心中的「賢」是有距離的。孔子的「賢」有一個沒有明說的「中庸之道」當「潛標準」。有一次子貢隨便批評人,也被孔子指責說:「你覺得你比別人強到哪裡去?﹝還不回去反省反省,﹞我就沒空去指責別人。」

孔子也在子貢問「為仁」﹝也就是「行仁」,「仁的實踐」﹞的時候,建議過「要跟那個國家的『賢大夫』交朋友」(〈衛靈公10)。他也批評過「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個賢人而不薦舉他」,這樣的行為是「竊位」(〈衛靈公14),就是「尸位素餐」,也就是沒盡到他做人臣要選賢舉能的職責。

孟子說的「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4)也是遵循著孔子的教誨。

「見賢」有時也做「見善」。孔子就說過:「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季氏11)荀子也說過類似的話:「見善,脩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脩身1)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提到類似的師承教誨(〈如天之為1〉和〈天道施2)。《易經》〈益卦〉的象傳也說:「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不過這裡提到的是以自己的反省為主,多偏重在「己立」和「己達」,而沒提到「立人」和「達人」的部分,或者說強調「忠」,忽略「恕」。這只能算是孔子的「半部教訓」,更完整的來說,應該還要能進一步讓「不賢者」也能向我們一樣「見賢思齊」才是。孔子兩度說過:「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為政19〉和〈顏淵22),我們也可以引申說:「舉賢錯諸不賢,能使不賢者賢」。
「尊賢容眾」和「嘉善而衿不能」(〈子張3)的具體落實,恐怕是在「內自省」之後更重要的一步。

另外一個可惜可嘆之處在於人的忌妒心作祟。往往別人比我們有德有才,都會遭到忌恨,小則產生「瑜亮情結」,不相往來,大則羅織罪名陷害對方。這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地點都出現過的憾事﹝我馬上想到的是我們姓孫的老祖宗「孫臏」和「龐涓」的故事﹞。

如果我們多看看自己的手掌和手指頭,會不會多一點提醒:五根手指頭都連在手掌上,五根手指又各自不同短長,這樣聯合起來才能發揮不同的作用,沒有誰比誰重要或不可或缺的問題。我們能不能「掌握」這個「明擺在眼前」的事實呢?



附錄

〈學而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雍也11〉子曰:「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哉回也!」
〈先進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憲問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乎哉?夫我則不暇。」
〈憲問31〉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乎!」
〈憲問37〉子曰:「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衛靈公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之仁者。」
〈衛靈公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而不與立也。」
〈陽貨22〉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乎已。」
〈子張3〉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張23〉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張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子張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孟子》〈公孫丑上4〉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季氏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荀子》〈脩身1見善,脩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爭者疏,脩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曰:「滃滃訿訿,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春秋繁露》〈如天之為1〉春修仁而求善,秋修義而求惡,冬修刑而致清,夏修德而致寬。此所以順天地,體陰陽。然而方求善之時,見惡而不釋;方求惡之時,見善亦立行;方致清之時,見大善亦立舉之;方致寬之時,見大惡亦立去之。以效天地之方生之時有殺也,方殺之時有生也。
《春秋繁露》〈天道施2見善者不能無好,見不善者不能無惡,好惡去就,不能堅守,人道者,人之所由樂而不亂,複而不厭者,萬物載名而生,聖人因其象而命之。然而可易也,皆有義從也,故正名以名義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8〉君子禍之為患,辱之為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

《易經》〈益卦〉〈象傳8〉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