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公冶長9〉回也聞一以知十

〈公冶長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這章看似簡單,卻有很不同的解釋。這章還是孔子評論弟子,只不過他這次讓弟子自己評論比較。接受孔子測試的是生意做得很好的子貢﹝相當現在的EMBA吧!﹞。

孔子想要測驗子貢,就問他:「你和顏回兩人比較起來怎麼樣?」子貢回答說:「我哪敢和顏回比啊。顏回聽聞一件事就可以知行十件事,我聽聞一件事頂多知行兩件。」孔子就跟他說:「你說的對,你是不能跟他比的。」


這裡的「女」是「汝」,就是「你」的意思。「愈」、「勝也」(孔安國、皇侃),「賢」(戴望),也就是「強」、「能幹」或「勝出」的意思。「望」,不僅是「看」,而且是「站在遠處看」,這裡其實已經表明了子貢自己知道和顏淵的距離相去甚遠,難以「望其項背」。這是他的自知之明。

「聞」不是只是「聽」,而且還要「聽懂」,這才是「知」;可是「知」也不是僅僅是「知」,還包括「知」了會去「行」,達到「知行合一」。「聞一知十」和「聞一知二」不是在數量上的勝出,而是在「知行」上的勝出。孔子被問到「弟子孰為好學」時(〈雍也3〉和〈先進7〉),都舉顏淵,不是他讀書多,記憶力強,而是他「不遷怒、不貳過」,德性好,也就是「聞德、知德和行德合一」。這裡的「聞─知─行」可以算是孔門的「三位一體」吧! 

比較有爭議的是「吾與女」的「與」的解釋:一種當成連接詞「和」,也就是「我和你都不如顏淵」,有古人就認為老師怎麼會不如學生,所以就產生第二種把「與」當成「許」來解釋,就是「同意」或「贊成」的意思,也就是說「我贊成你的說法,你是不如顏淵的」。我覺得第二種解釋比較符合孔子的一貫教誨。

我想孔子對「子貢不如顏淵」的評斷是正確的。子貢年齡只小顏淵一歲,可是在器識上,卻有天壤之別。在〈為政13〉時,孔子還對問怎麼當「君子」的子貢耳提面命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子貢不能「知行合一」不是甚麼新鮮事。在兩漢時期的不同文獻就記載著孔子死後,子貢趾高氣昂去見小他五歲、隱居在草澤之中的原憲(原思),看著學弟衣衫襤褸,就脫口以為他病了。沒想到這位「孔門四科」排不上「德性四傑」的學弟就說:「以前老師教誨過我們,沒錢沒財叫做貧,學得道卻不能知行合一才叫作病。我是貧,不是病。」當場打臉這位驕富逼人的學長(《韓詩外傳》〈卷一9〉、《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6〉、《莊子》〈讓王9〉,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71〉)。可見這位在孔子死後比別人守在孔子墓旁多出一倍時間的弟子,只是多花了比別人長一倍時間,卻沒有長出比別人多出一倍的智慧。這個被孔子比喻為「瑚璉」的弟子,當然還有其他外交長才,只是未臻德性上層,有愧先師教誨。有些「器」就是改不了他的本性,連孔子都沒辦法救。

可見有「自知之明」是不夠的,這只是第一步。要改過遷善,見賢思齊,知行合一,才是「孔門好子弟」。

這章可以算是「孔門四科」中「德性門」顏淵和「言語門」子貢的比較,勝負立判,不用多說。孔門中「德性」優位,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有「言語」之材,而無「德性」的底蘊,那也不過就是「巧言亂德」,「孔門之棄(氣)」,那就更不用費唇舌。如果子貢都沒得比,「言語門」的另一位列名者宰我,那相去就更不用道理來計了,大概就在九天之外了吧!

說宰我,宰我下章就到。


附錄

〈為政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先進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韓詩外傳》〈卷一9〉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上漏下濕,匡坐而絃歌。子貢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表素,軒不容巷,而往見之。原憲楮冠黎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匿,車馬之飾,衣裘之麗,憲不忍為之也。」子貢逡巡,面有慚色,不辭而去。原憲乃徐步曳杖,歌商頌而反,聲淪於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故養身者忘家,養志者忘身,身且不愛,孰能忝之。《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6〉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有口才著名,孔子每詘其辯。家富累千金,常結駟連騎,以造原憲。憲居蒿廬蓬戶之中,與之言先王之義,原憲衣弊衣冠,并日蔬食,衎然有自得之志。子貢曰:「甚矣!子如何之病也。」原憲曰:「吾聞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吾貧也,非病也。」子貢慚。終身恥其言之過。子貢好販,與時轉貨,歷相魯衛而終齊。
《莊子》〈讓王9〉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溼,匡坐而弦。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色。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71〉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