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公冶長13〉不可得而聞

〈公冶長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這章和上章一樣,都是和子貢有關。孔子在這一章並沒有出場,只透過子貢的描述來襯托出孔子和子貢的關係。

子貢說了他在孔門時習時的心得,有些聽聞孔子談起過,有些沒有聽過。子貢沒有聽過,並不表示孔子沒有說過。子貢可能還沒向孔子問學,或者問學了卻不在場,或是在場但沒聽懂,所以就像沒聽過一樣。

子貢聽過的是孔子的「文章」,沒聽過的是孔子談論「性和天道」。所以本章關鍵就在於「文章」、「性」與「天道」各是什麼意思。



「文章」不是我們現在所謂「寫文章」的「文章」。古注有解「文章」為「六籍」(皇侃),就是《六經》,朱子說是「德之見於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戴望和劉寶楠說是「《詩》、《書》、《禮》、《樂》」;也有將「文」和「章」分開解者:「文」字古注無解。子貢後來問過「文」作為諡號的意義,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15〉)。毓老師常說「經天緯地謂之文」﹝在這裡恐怕不適用﹞,「章」則是「明」(何晏、邢昺)。如果從「依經解經」的角度來看,〈泰伯19〉稱讚堯時,孔子說「煥乎其有文章」,應該是指堯的功業彪炳。這裡似乎也不太適用。我覺得恐怕是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述而22〉)。如果我們再從《論語》中孔子對子貢的教誨來看,也大致都是這方面的對話﹝參見附錄﹞。

「性」與「天道」也有兩種解讀方式:二分說和一體說。二分說將「性」和「天道」分開解:「性」是「人之所受以生者也」(何晏)、或「天之所命,人所受以生」(邢昺),或「人所受之天理」(朱子);「天道」是「元亨日新之道」(何晏、皇侃),或「天理自然之本體」。一體說的主張者是韓愈和李翱,以及劉寶楠。

如果從《論語》來看,「性」字只出現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陽貨2〉)。孔子當著子貢的面提過「天何言哉?」(〈陽貨19〉),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天道」二字。但是「天」和「天道」的意思都是一樣強調「行健不息」:﹝魯哀﹞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禮記》〈哀公問12〉、《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12〉和《孔子家語》〈大昏解10〉)

劉寶楠用「六經」來分解「文」、「性」與「天道」:「文」指「《詩》、《書》、《禮》、《樂》」,「性與天道」指的是「《易》和《春秋》」。這是比較實在的說法。

不過,從《論語》來看,孔子弟子很少記載孔子有關《易經》和《春秋》的言論。特別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孔子傳《易》給商瞿,《史記》言之鑿鑿(〈仲尼弟子列傳83〉和〈儒林列傳19〉),可是《論語》卻沒任何記載。所以,恐怕不只是子貢沒聽過,其他弟子也都沒聽過吧。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易經》是「孔門之密」?

朱子曾說過「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毓老師常常加上「在身曰心,在己曰獨」。四個名詞,四種體現,卻只是一個意思。由此推論,孔子的「文章」和「性與天道」也同樣只是一個意思,體現的方式不同而已。孔子都教了,子貢沒能發現這個「一以貫之」之道。甚至在孔子死後,他還被學弟諷刺有「學道而不能行」的「病」(《韓詩外傳》〈卷一9〉、《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6〉、《莊子》〈讓王9〉,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71〉)。﹝有關最後這個典故,請務必回頭去參考〈公冶長9〉﹞

我認為子貢的文化底蘊不高,所以沒瞭解孔子已經教過他很多了,只是他不懂。
就拿「無言之教」來舉例吧!孔子有一天跟子貢說:「我想不要再多說話了!」子貢就不懂地問:「老師您不說話的話,我們這些當弟子的要傳述什麼呢?」孔子就提醒子貢:「老天爺說過話嗎?四時不是照著規律走,百物不是照著規律生,老天爺說過話嗎?」(〈陽貨19〉)我想子貢聽完還是不懂。

孔子在這裡其實就是強調「行」重於「言」,不從「聽言」而學,也可以從「觀行」而學。聖人則天,不就是運用了「觀、視、察」的方法嗎?

毓老師過世後,許多外人聽聞我們這些弟子提到毓老師的事情,就一定會問:「你們老師寫過什麼書?」然後知道老師沒寫書,就有點恨恨然。其實老師身前的言行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書,我們這些有幸的弟子們不是靠著「聽言」而學,更重要的是「觀行」而學。許多外人恐怕只能從弟子整理出來的筆記中感悟到「言教」,而「行健不息」的「法天身(深)教」,又要怎麼才學得到呢?

奉元言教得而聞
奉元身教觀而學
奉元先師言在耳
奉元諸生志在行


附錄

〈述而2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陽貨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為政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八佾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公冶長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公冶長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公冶長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雍也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罕13〉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先進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顏淵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子路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憲問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憲問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憲問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憲問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衛靈公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衛靈公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陽貨19〉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公冶長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泰伯1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陽貨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孟子》〈盡心下70〉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禮記》〈禮運28〉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禮記》〈哀公問12〉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12〉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也,是天道也;無為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孔子家語》〈大昏解10〉公曰:「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曰:「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4〉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與天道一也。
《老子》〈79〉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尚書》〈湯誥1〉天道福善禍淫。
《易經》〈謙卦〉〈彖傳〉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25〉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特好《易》,孔子傳之,志焉。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83〉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
《史記》〈儒林列傳19〉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