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里仁12〉放於利而行多怨


〈里仁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這句話清楚明白,讓人以為孔子討厭「利」,因為常會被人討厭。

前一句省略的主詞是指「在上位者」,下一句省略的主詞是「在下位者」。

「放」,朱子說要念「上聲」,就是「仿」。從孔安國開始的古注都說:「依也」。黃式三說得最詳細:「《說文》『放』本訓『逐』。驅逐、追逐皆為放。放利,即逐利也。放縱、放棄之義亦從放逐引申,今讀去聲。依放之放今讀上聲。或作『仿』字,古無是分別也。」

「利」,只有劉寶楠有解釋:「材貨也」。可是《易經》〈乾〉〈文言9〉早說過「利者、義之和」,並不是必須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

「怨」,《說文》說是「恚也」,戴望說是「怨刺上政」。「多怨」,朱子說:「多取怨」。

許多古注都是照字面解釋,並沒有把這句話的背後原因說明白。朱子引用程子的解釋說:「欲利於己,必害於人,故多怨」。這種解釋把「逐利」都解釋成一種「零和遊戲」,我多你就少,你多我就少,可是除了這種把「利」解釋成「私利」,難道沒有「共利」的可能嗎?如果追求「共利」,還會讓人「多怨」嗎?

「共利」一詞見於《莊子》〈天地12〉和〈達生5〉,可是「美利」之說卻見於《易經》〈乾〉〈文言12〉「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這些都從正面來看「利」,特別是「利天下」的重要性。相對於孔子這裡的話,應該是要更受到重視的。

瞭解《論語》,恐怕也要拿「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當標準。簡單說,就是能不能讓我們產生「正能量」,能不能啟發我們的智慧。



附錄

《易經》〈乾〉〈文言12《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易經》〈乾〉〈文言9《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荀子》〈大略61」與「」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然而能使其欲不克其好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然而能使其好不勝其欲也。故者為治世,者為亂世。上重則義克,上重。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冢卿不脩幣,大夫不為場園,從士以上皆羞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藏;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
《莊子》〈外篇〉〈天地12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
《莊子》〈外篇〉〈達生5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
《穆天子傳》〈卷一6與民共利,以為常也。

《易經》〈乾〉〈文言9《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