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

〈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這章是子張請教孔子崇德和辨惑兩件事。最後八個字引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原詩作「成不以富、亦祇以異」﹞,但意思近乎不可解,所以有些古注就不勉強解釋,乾脆放過。

子張請教孔子崇德和辨惑﹝要怎麼做﹞。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或親近忠信之人﹞,聽到該做的事情就要去做,這就是崇德。鍾愛一個人或一件事,就希望他活得好,討厭一個人或一件事就希望他去死。這種愛恨交織﹝,無法解開這個結﹞就是惑。﹝《詩經》有這麼一句古話:﹞『成不以富,亦祗以異。』」

〈顏淵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顏淵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這章是有若回答魯哀恭問財政窘迫時,勇於直諫魯哀公要體恤民情。

魯哀公問有若說:「饑荒之年,國家財用不足,該怎麼辦?」有若恭敬地回答說:「﹝不妨減稅,從原來的十分取二﹞改成十分取一吧?」﹝魯哀公覺得莫名其妙﹞說:「原來的十分取二的稅法我都不夠用了,怎麼能減成十分取一呢?﹝你腦子進水了?﹞」有若﹝仍然﹞恭敬地回答說:「人民要是富足,﹝自然就有稅收﹞,您怎麼會不富足?人民要是日子難過,﹝稅都交不起,﹞您有怎麼會有好日子過呢?」

「用」是朱子解作「國用」,就是「國家財政支出」。「盍」是「何不」。「徹」是周朝「什一而稅」﹝收成十分要上繳一分,簡稱「什一稅」﹞的稅法。鄭玄說:「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也。」「二」是指「收成十分要上繳二分」,比「徹」多一倍。許多古注對於古代稅法制度都有不同的看法,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