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子罕19〉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子罕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正如朱子所說,上一章和這一章以及到結尾的各章的主旨都是有關聯的。包賢說:「此勸人進於道德也」(邢昺也跟進這麼說),皇侃說:「此戒人為善垂成而止者也」。我覺得這裡就是強調人的自主性是達成目標與否的關鍵。

孔子說:「就像要造山,如果只少了一籠土就大功告成,卻停了下來,這是我自己要停的;譬如拿土填平凹陷的地面,才開始倒了第一籠土,繼續努力往下倒,這也是我自己要繼續的。」


這章沒有難懂得字。「簣」是裝土的竹籠子。從上下文很容易猜出其意義。

「為山」和「平地」是相對的;前者拿土往上堆高,後者是拿土往下填平。方向不同,要一籠一籠拿土都是一樣的。這是目標。面對既定目標,要停止,或是要繼續,都掌握在自己手上。這也是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教誨,可是實在沒能力做到」時,孔子說的「說沒能力是藉口,你這樣是半途而廢,畫地自限」(〈雍也12〉)。

古籍有很多相似的比喻。朱子就引用到《尚書》〈周書〉〈旅獒2〉的「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說法。後面一句成語,流傳到今天還在使用。

劉寶楠認為:「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荀子》〈宥坐7〉)是此章的「異文」。上文的「垤」音跌,是小山丘。「積土成丘」(《荀子》〈勸學9〉)也是同樣的比喻。

〈雍也23〉說「仁者樂山」,「山」的比喻好像也未必是「仁者」的專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雍也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尚書》〈周書〉〈旅獒2〉曰:「嗚呼!明王慎德,西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荀子》〈宥坐7〉孔子曰:「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今學曾未如肬贅,則具然欲為人師。
《荀子》〈勸學9〉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雍也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