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述而19〉不知老之將至

〈述而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這章是孔子希望弟子在別人問起自己時,可以做出他自己希望的描述。

葉﹝音社﹞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知道了以後就﹞說:「你為什麼不這麼說,﹝我的老師啊是那種﹞發憤求道和傳道就忘了吃飯,樂於和人分享得道和傳道的喜悅而忘掉了很多煩憂,甚至都忘掉自己的年紀一大把了。」


葉公在《論語》中出現過三次,其他兩次都在〈子路〉:一次向孔子請問政事(〈子路16〉),一次跟孔子相互討論和比較雙方「直」的觀念和行動(〈子路18〉)。除此之外,葉公在先秦兩漢的古籍中也常出現:他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是楚國的大夫,他被分封的「采邑」在「葉」,所以被稱為「葉公」。孔安國說他是「僭位」,劉寶楠則替他喊冤。荀子說他「個頭小」,整個人穿起衣服好像撐不起來的樣子,可是他卻能夠在楚國危難時,出手相救,留下仁義功名(《荀子》〈非相2〉和《風俗通義》〈正失〉〈葉令祠2〉)。為「人不可貌相」又添一例。也有記載說他「終身不仕」(《韓詩外傳》〈卷七6〉),顯然和上面的故事不合。比較著名的是「葉公好龍」這個成語的典故:葉公是龍的崇拜者,家居裝飾到處都畫了龍,讓龍知道了很受感動,覺得一定要見見這個粉絲一面。沒想到龍才出現在葉公家中,就把這個號稱好龍的葉公給嚇得「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新序》〈雜事五137〉)。所以後來「葉公好龍」就指「故作喜歡的樣子,其實不然」。

孔子這裡表述的是他的「理想自我」。他自詡好學過人(〈公冶長28〉),也就是「不求飽食、不求安居、敏事、慎言、就有道而正」這樣的「好學」。他此處提到的「三忘」,其實都還植根於不忘求道和行道的這個君子之「志」或「命」或「天命」。

「發」和「憤」應該就是〈述而8〉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求道的積極精神。「樂以忘憂」的「樂」也應該是〈雍也20〉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最高境界。至於忘記老之將至,則也是因為前面兩忘才衍生出的第三忘﹝忘年﹞。﹝如果是現代人,這種「忘」就有可能是得到「阿茲海默症」的疑慮。﹞

「發憤忘食」和「樂以忘憂」其實都不是常態,這裡應該是誇張的片面之詞。他不是鼓勵「不食」,他也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31〉)他其實也有念茲在茲的「憂道不憂貧」(〈衛靈公32〉),以及「四憂」:「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3〉)。這些都「忘」,表示「樂道」也已經到了「仁者不憂」(〈子罕29〉和〈憲問28〉)或是「君子不憂不懼」(〈顏淵4〉)的最高境界。

如果現在學生都學孔子這樣「忘食」,恐怕身體會先搞壞。孔子這樣做是為了求道行道。現在的學生如果也出現這種「三忘現象」﹝或者「上癮現象」﹞,恐怕是為了玩電動和上網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子路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子路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荀子》〈非相2〉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白公之亂也,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皆死焉,葉公子高入據楚,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仁義功名善於後世。故事不揣長,不揳大,不權輕重,亦將志乎爾。長短大小,美惡形相,豈論也哉!
《韓詩外傳》〈卷七6〉葉公子高終身不仕。
《新序》〈雜事五137〉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託僕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託而去。」
《風俗通義》〈正失〉〈葉令祠2〉謹按:《春秋左氏傳》:葉公子高姓沈名諸梁,古者,令曰公,忠於社稷,惠恤萬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白公勝作亂,子西、子期,劫惠王以兵。葉公自葉而入,至于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冑?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冑?」乃冑而進。又遇一人,曰:「何為冑?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若見君面,是得艾也。人知不死,其亦無有奮心,猶將旌君以徇於國,而又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冑而進之,與國人攻白公。奔山而逝,生烹石乞,迎反惠王,整肅官司,退而老於葉。及其終也,葉人追思而立祠。功施於民,以勞定國,兼茲二事,固祠典之所先也。此乃春秋之時,何有近孝明乎!
〈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衛靈公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里仁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述而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衛靈公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述而3〉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雍也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罕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顏淵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憲問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