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雍也24〉魯一變,至於道

〈雍也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這章提到得是齊和魯兩個國家,以即孔子的最高理想。這裡必須先講一下齊和魯兩國的歷史才好解開這章的主旨。

齊國的霸道是一個初階境界,﹝加之以禮樂﹞,可以提昇到魯國的王道境界;魯國的王道境界再往上提昇,可以到達「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

周武王滅商之後,開始分封兄弟和功臣之時,姜太公呂尚﹝太公望﹞被封於營丘之地為齊國,周公旦的兒子伯禽﹝本來要封給周公旦,辭而不受,才轉封給他兒子﹞被封於曲阜之地為魯國﹝現在曲阜還有周公廟﹞。所以原來齊魯兩國是兄弟之邦。到了孔子的時代,齊景公昏庸,魯定公寡德,卻還保持著先人的遺風。


齊國和魯國的差異,延陵季子早就有這麼一種說法:姜太公和伯禽受封後三年後,周公詢問過姜太公的治理之術,為何如此迅速,他採取的做法是「尊賢,先疏後親,先義後仁也」,周公當時斷言這種「武政的霸者之跡」可以「澤及五世」。五年後伯禽才來述職,周公問及其治理之術,為何如此困難,採取的做法是「親親者,先內後外,先仁後義也。」周公斷言這樣的「仁厚的王者之跡」可以讓魯國「澤及十世」。(《說苑》〈政理38〉)

同一個故事有不同的版本:伯禽受封於魯三年﹝不是前段說的「五年」﹞後,向周公述職,周公質疑為什如此遲慢,伯禽回答說:「改革風俗和禮儀,而且還有恪守三年之喪,所以才拖到這麼久。」太公五個月(不是前段說的「三年」﹞就來述職,周公訝異地問到:「怎麼這麼快?」太公回答說:「我將各種君臣禮節都簡化了,入境隨俗。」周公後來看伯禽這麼晚才來述職,就感嘆說:「魯國將來要被齊國給欺負。為政應該求簡單易行,這樣才能親近人民的需要;能親近人民的需要,人民才會歸心。」(《史記》〈魯周公世家13〉)司馬遷這裡的記載,和前段引文剛好相反,讚美齊國而貶抑魯國。和這章的「齊一變,至於魯」就不符合了。

朱子根據的是《說苑》的版本,不過把兩國的差異總結地更精簡:「孔子之時,齊俗急公利,喜夸詐,乃霸政之餘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由有先王之遺風焉。」

最後一個「道」字,朱子解釋為「先王之道」,這是「往過去看」,我認為不如「往未來看」的「素王之道」來得貼切,也就是禮運大同的境界。「依經解經」的前輩楊樹達先生的《論語疏證》已先得我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說苑》〈政理38〉齊之所以不如魯者,太公之賢不如伯禽,伯禽與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國三年,太公來朝,周公問曰:「何治之疾也?」對曰:「尊賢,先疏後親,先義後仁也。」此霸者之跡也。周公曰:「太公之澤及五世。」五年伯禽來朝,周公問曰:「何治之難?」對曰:「親親者,先內後外,先仁後義也。」此王者之跡也。周公曰:「魯之澤及十世。」故魯有王跡者,仁厚也;齊有霸跡者,武政也;齊之所以不如魯也,太公之賢不如伯禽也。
《說苑》〈敬慎2〉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辭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於魯,將辭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嘗一沐三握髮,一食而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之曰: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此六守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不謙者先天下亡其身,桀紂是也,可不慎乎!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夫天道毀滿而益謙,地道變滿而流謙,鬼神害滿而福謙,人道惡滿而好謙。』是以衣成則缺衽,宮成則缺隅,屋成則加錯;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吉。』《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其戒之哉!子其無以魯國驕士矣。」
《韓詩外傳》〈卷三31〉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教士千人,宮朝者萬人。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夫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以衣成則必缺衽,宮成則必缺隅,屋成則必加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吉。』《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誡之哉!其無以魯國驕士也。」
《史記》〈魯周公世家3〉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彊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史記》〈魯周公世家13〉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