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雍也22〉樊遲問知

〈雍也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這章出現的孔子弟子是樊遲,請教孔子的是「知(智)」和「仁」的基本問題。樊遲在《論語》中才出現六次,其中就以三次請教孔子什麼是「仁」(本章、〈顏淵22〉和〈子路19〉),其中兩次是「知」和「仁」一起問。他問了三次,孔子三次都給不同的答案。

樊遲請教孔子什麼是「知(智)」。孔子回答說:「要以人民的需要為優先考量,還要尊敬鬼神,但是不要過於沉迷,這樣可以算是『智』的起步了!」接著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仁人自己先做別人覺得難做的事,然後再和大家分享收穫,這樣可以算是「仁」的起步了!」


孔子提到「知(智)」的起步時候提到兩件事:首先是「務民之義」,有「當務之急」的意思,其中「義」就是「宜」,因人、事、時、地、物而採取最恰當的方法,不會拘泥於一成不變,亦即「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28〉)或「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禮記》〈大學12〉)在《尚書》〈洪範9〉中也對於處理「大疑」之事,應該「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孔子在這裡特別沒提到「卜筮」。這也就是他對前人思想的革命。

他主張的是這裡的第二項:到現在還在使用的「敬鬼神而遠之」。在《論語》中,他還有另外兩次提到「鬼神」:一次是讚美「禹」能「致孝乎鬼神」(〈泰伯21〉);一次是季路﹝就是子路﹞問事鬼神,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12〉)。看來,比起一般還活著的人民來說,鬼神是離我們生活比較遠的事情;為政者應該先「固本」,而不該「本末倒置」。

當政者如果能從這兩項入手,就可以算是「明智」了,至少「不惑於民意和鬼神」,實事求是。另一次樊遲問「知」,孔子只簡答了「知人」(〈顏淵22〉),我們現在會說「知人善任」,算是補充了本章沒有提到的「用人」問題;用對了人,才能完成這裡的兩項任務。

至於「仁」,孔子這次回答樊遲的是「先難而後獲」,另外兩次的回答:一次是簡答的「愛人」(〈顏淵22〉),對人沒有區別心,不管華夏夷狄,就算別人不知道自己辛苦付出,也不要抱怨,仍然抱持著「先難後獲」之志,自強不息;一次是問「仁」,孔子的回答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19〉)也有著先從自己做起,等待別人回應的「先難後獲」的意思。這樣看來,三次答案其實還是一種,只是強調的地方不同。﹝不過,有人認為應該是問「行」,因為孔子的答案和〈衛靈公6〉「子張問行」孔子給的答案很像,可能因為「仁」和「行」兩字字形相近而誤。不過「仁人」本來就是以「天下一家」為念的,好像「行」包含在「仁」的概念中。﹞

孔子回答孔門第一的顏回問「仁」時,給了最著名的答案:「克己復禮」,特別說明是「視聽言動」都不能「非禮」。許多後來的讀書人花很多時間來解這句話,其實不就和這裡孔子回答樊遲的話差不多嗎?不就是「先難而後獲」的另外一種講法嗎?「先難」就是「克己復禮」,「後獲」就是會有「善生善」的後果。只是大家一開始不相信「善生善」,所以會把有這種信念的人看成是「傻子」或「迂腐」。想要行仁的人要對抗這樣的人和這樣的想法,「後獲」還沒看到,面前卻已經擺著「先難」了,這不是常見的現象嗎?仁者當然還是要抱持著「善生善」的信念繼續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廢。

這章看不出「知(智)」和「仁」之間的關係。這要待下章分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為政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顏淵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顏淵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路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衛靈公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禮記》〈大學12〉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
《尚書》〈洪範9〉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佔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彊,子孫其逢,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凶。
〈子路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衛靈公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泰伯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先進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憲問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憲問20〉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里仁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公冶長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罕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憲問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衛靈公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陽貨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