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雍也19〉人之生也直

〈雍也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這章因為句法結構不對稱,而意思也好像是對舉,所以句義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可是句法好像有問題。

﹝有的﹞人正直地生活著,﹝逆來順受﹞,﹝有的人﹞迷迷糊糊地過日子,只求能僥倖趨吉避凶。

皇侃對整句的解釋是:「人得全生居世者,必由直行故也…生即由直,若有誣罔之人亦得生世者,是獲幸而免死耳。」以後的邢昺和朱子大概也都是遵循這樣的解釋。

如果第一句「人之生也直」沒錯,第二句似乎應該是「人之生也罔」;如果第二句句法沒錯,第一句應該是「直之生也」之後來有一句對應下句的「幸而免」才是。

整句的意思關鍵在於「生」是指什麼?前一章我們提過「生」的諸多含義。如果是「生性」,似乎可以說明第一句﹝人的生性是正直的﹞,可是卻說不通第二句﹝罔的生性是僥倖躲過的﹞。似乎作「生活」解比較恰當。


比較沒問題的是此章中「直」和「罔」是相對的。「直」如果是「正直」,「罔」就是「不正直」。不正直的人碰到事情只求能自己能僥倖免難,正直的人無論碰到好事壞事都會逆來順受,坦然接受命運的挑戰而不求僥倖逃避。這也呼應著「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37〉)、「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5〉)

比較值得注意的古注是劉寶楠。他將「直」解釋為「誠」,而「誠者、內不自欺,外不欺人。」《論語》幾乎沒談到「誠」,而《中庸》卻是以「誠」為中心,劉寶楠的說法可以連接兩本書的斷裂處。劉寶楠也引到鄭玄的說法,認為「人之生也直」是「性善說」,「罔之生」便是告子的「性惡說」。我覺得孔子對於「(人)性」只說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2〉),並沒有善惡之別,所以這樣的解釋是不恰當的。

毓老師將「人之生也直」和《易經》結合起來說,認為「直」並非「正直」,而是「人受天命而生」,「天命流行,人秉天道而生,各正性命,各直道而生。」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人才能盡性,贊天地化育,與天地相參」。相形之下,「罔之生」就是「不能直道而生」,這就是以「罔道生存,不受災難,那是僥倖。」(許仁圖《子曰論語》上冊,第301頁)這和〈中庸〉開頭所說的「天命之謂性」是同樣的意思。可是我覺得這將前半句解釋的很好,後半句就落空了:既然「人秉天命而生」,而且「人之生也直」,怎麼還會有「罔之生」?

這裡毓老師把「直」提到天人相與的境界,和我在〈公冶長24〉的舉證「直並不是高階道德」的解釋不同。師生境界不同,並非只有孔門如此。知我罪我,請以證據為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為政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公冶長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泰伯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泰伯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顏淵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路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憲問3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衛靈公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衛靈公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季氏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陽貨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微子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為政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雍也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為政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公冶長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雍也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泰伯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陽貨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述而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里仁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陽貨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