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述而4〉子之燕居

〈述而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這章是弟子描繪孔子休閒時候的神態。皇侃說是「明孔子居處有禮」。

「燕居」是「退朝而居」(皇侃)、或是「閒暇無事之時」(朱子),或說是「閒坐」(黃式三和黃懷信)。

「申申」和「夭夭」有兩詞當成一樣的意思,「和舒之貌」(馬融);有分別解釋的:「申申」當成「心和也」(皇侃)、或「狀其躬之直」(黃式三),或「言其敬」(劉寶楠)、或指直著上身(黃懷信);「夭夭」當成「貌舒也」(皇侃),或「狀其躬之稍俯也」(黃式三),或「言其和」(劉寶楠),或屈著下身(黃懷信)。「如」是形容詞,就是「的樣子」。

總結兩種解釋:一種是形容孔子平日在家舒坦的樣子,一種則形容他在閒坐時候的樣子。我覺得第一種解釋比較有點道理。


《論語》的第十篇〈鄉黨〉都是弟子平時觀察孔子日常生活起居的樣子。這章以及其他描述孔子行為的章節似乎也應該併入其中才是。

這章短短幾個字,完全沒有任何故事。可是在先秦兩漢的文獻中,有關「孔子燕居」的故事還蠻值得介紹一下,請注意,這個故事並沒有「申申如也」和「夭夭如也」:

有一次「孔子燕居」,剛好子貢在旁侍候著,就說了:「弟子服侍老師這麼多年,盡心盡力,學問也沒法再進步了,想休息﹝休學﹞一下!」孔子就順著問:「你想休息哪一方面呢?」子貢回答說:「我不想再事君了!」孔子說:「《詩經》上說:『他早晚都不懈怠,就為了服侍君上一個人。』這是不容易的事,怎麼能說休息就休息呢!」子貢又說:「我不想再侍奉父親了!」孔子又回答說:「《詩經》上說:『孝子永遠不會窮盡,將來賜你好福氣。』這是不容易的事,怎麼能說休息就休息呢?」子貢接著說:「我不想在服侍兄弟了!」孔子又回答說:「《詩經》上說:『老婆孩子歡樂和諧,像琴瑟一樣;兄弟也該團結和睦,和樂而且盡興。』這是不容易的事,怎麼能說休息就休息呢?」子貢又說:「我不想耕田!」孔子就說:「《詩經》上說:『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絞繩索,急急登上屋頂覆蓋,不久就要開始播種百穀。』這是不容易的事,怎麼能說休息就休息呢?」子貢絕望地說道:『君子難道沒有休息的時候嗎?」孔子回答說:「到了棺材蓋上的那一天才停止播種,這樣才知道時間過得很快的,這才是君子休息的時候。所以說,學問是沒有停止的時候,蓋棺才停。《詩經》上說:『日將月就』說的就是學。」(《韓詩外傳》〈卷八24〉和《孔子家語》〈困誓1〉),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另外,《禮記》各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閑居〉﹝篇幅太長,就不在此詳述﹞,都是孔子在教誨弟子,而不是此章所說的「申申如也」及「夭夭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禮記》〈仲尼燕居1〉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於禮。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
《韓詩外傳》〈卷八24〉孔子燕居,子貢攝齊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罷,振於學問,不能復進,請一休焉:」子曰:「賜也,欲焉休乎?」曰:「賜欲休於事君。」孔子曰:「《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賜休於事父。」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賜欲休於事兄弟。」孔子曰:「《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賜欲休於耕田。」孔子曰:「《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子貢曰:「君子亦有休乎?」孔子曰:「闔棺兮乃止播耳,不知其時之易遷兮,此之謂君子所休也。故學而不已,闔棺乃止。」《詩》曰:「日就月將。」言學者也。
《孔子家語》〈困誓1〉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困於道矣。願息而事君,可乎?」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之難也。焉可息哉?」曰:「然則賜願息而事親。」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請願息於妻子。」孔子曰:「《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願息於朋友。」孔子曰:「《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願息於耕矣。」孔子曰:「《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耕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將無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廣,則睪如也;視其高,則填如也;察其從,則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子貢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