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述而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述而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這章是弟子冉有猜測孔子對待衛國父子爭國的態度,子貢就用了伯夷和叔齊的故事來請教孔子,然後得出他自以為是的答案。

這章有個歷史故事。根據皇侃的說法,衛靈公因為聽信南子的話把太子蒯聵驅逐,靈公死後就立了蒯聵的兒子出公輒。孔子當時在衛國就是出公輒招待的。後來蒯聵要回國和兒子爭王位。當時的人都以為孔子會幫助出公輒抵抗父親蒯聵。朱子認為衛人以蒯聵得罪於父,應當由出公輒繼位。不管傳言如何,大家顯然都不知道孔子的立場,所以才有弟子冉有這麼一問。冉有又怕挨孔子罵,所以就讓子貢去問孔子。

子貢不知道為什麼不直接問蒯聵和出公輒父子繼位的事,卻拐彎抹角問起孔子對「伯夷和叔齊」這兩個人的評價。孔子就回答說:「這兩位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問說:「他們會怨天尤人嗎?」孔子回答說:「他們求仁得仁,怎麼會怨天尤人呢?」子貢告退以後﹝很篤定地﹞跟冉求說:「我們老師不會讚許衛君父子爭國的。」


「為」、古注解作「助」,但是戴望認為該作「與」,就是「讚許」。黃懷信認為「為」無「助」的解釋,戴望的解釋是對的。從本章的內容來看,子貢也只是想了解孔子的評價,並沒有要不要幫忙的意思。所以解作「讚許」是比較恰當的。

「怨」、皇侃解作「恨」,朱子解作「悔」。

伯夷和叔齊讓國和餓死首陽山的故事當時廣為流傳,我們在〈公冶長23〉也提到過。這裡強調的應該是兩人「讓國」之事,來對應衛國父子誰該繼位的問題,應該和「餓死」的部分無關。

可是為甚麼可以從「伯夷和叔齊」的「求仁得仁」得出「夫子不為也」呢?鄭玄早有解釋:「父子爭國,惡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齊為賢且仁,故知不助衛君明矣!」結論就是子貢認為孔子不贊許蒯聵和出公輒這對父子爭位的行為。王夫之甚至認為孔子認為出公輒之立是不對的,應該向伯夷和叔齊一樣逃亡讓國。毛奇齡認為,伯夷和叔齊的「兄弟讓國」和蒯聵和出公輒的「父子爭國」情況不同,當讓的應該是當父親的蒯聵而不是兒子出公輒。孔子說「父不父,子不子」(〈顏淵11〉)恐怕就是按指這件事。

可是,子貢為什麼不直接問呢?朱子認為子貢不直接斥責衛君,而以伯夷和叔齊的情況發問,理由是「君子居世邦不非其大夫,況其君乎?」顯然這是當時的賓客之禮。

後來子路也問過類似的問題:「衛國國君請您幫忙治理國政,您的第一步工作是什麼?」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子路3〉)這樣的答案大概也和衛國這種父子爭國的局面有關吧!

孔子在衛國發生了不少值得一提的事:他讚揚衛公子荊不求住房美善,夠用就好(〈子路8〉);他剛到衛國,看到人口富庶,不禁讚嘆。然後告知弟子之後要再努力的方向就是「讓大家都富起來」﹝富之﹞和「讓大家都文明起來」﹝教之﹞(〈子路9〉);他也曾經在旅居衛國時擊磬發抒有志難伸的心情(〈憲問39〉);他對衛靈公無道卻不亡國也有獨到的看法:因為還有一幫賢臣輔佐而且他也懂得尊賢(〈憲問19〉和《說苑》〈尊賢17〉);衛靈公想請教孔子打仗的事,孔子推說「不知道,沒學過」(〈衛靈公1〉)。孔子的兒媳婦後來也是在衛國過世的(《禮記》〈檀弓上79〉和《禮記》〈檀弓下198〉)。孔子還說過「魯、衛之政,兄弟也。」(〈子路7〉)孔子對衛國的感情是很深的。

話說回來,孔子到底認為這兩位衛君誰該當位呢?也許欽命的兒子該讓給逃走的父親,這樣才符合「父父子子」的家庭倫理?還是逃走的父親該讓給欽定的兒子,畢竟這是前任﹝自己的父親﹞的授命?還是父子倆該像伯夷和叔齊一樣都爭相讓國,讓真正賢能的人﹝譬如說孔子﹞來當國呢?

歷史沒有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能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公冶長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顏淵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路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路9〉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憲問39〉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憲問19〉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說苑》〈權謀23〉衛靈公襜被以與婦人遊,子貢見公。公曰:「衛其亡乎?」對曰:「昔者夏桀,殷紂不任其過故亡;成湯、文武知任其過故興,衛奚其亡也?」
〈衛靈公1〉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說苑》〈正理5〉衛靈公謂孔子曰:「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於廟堂之上而國家治矣,其可乎?」孔子曰:「可。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謂不出於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
《孔子家語》〈賢君10〉衛靈公問於孔子曰:「有語寡人曰:有國家者,計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則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謂也。」
《說苑》〈尊賢17〉魯哀公問於孔子曰:「當今之時,君子誰賢?」對曰:「衛靈公。」公曰:「吾聞之,其閨門之內,姑姐妹無別。」對曰:「臣觀於朝廷,未觀於堂陛之間也。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國,其信足以守之,而靈公愛之。又有士曰王材,國有賢人,必進而任之,無不達也;不能達,退而與分其祿,而靈公尊之。又有士曰慶足,國有大事,則進而治之,無不濟也,而靈公說之。史鰌去衛,靈公邸舍三月,琴瑟不御,待史鰌之入也而後入,臣是以知其賢也。」
〈子張22〉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禮記》〈檀弓上79〉子思之母死於衛,柳若謂子思曰:「子,聖人之後也,四方於子乎觀禮,子蓋慎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禮記》〈檀弓下198〉子思之母死於衛,赴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於他室。
〈子路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