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子罕16〉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罕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這是孔子在說自己,我猜可能是酒後的話。

孔子說:「到外頭去服事王大大人,回到家族來侍奉父執輩和兄長,替人辦喪事盡心盡力,喝酒也不會喝到醉茫茫,這些事對我來說都不困難。」

這章沒有特別難的字,意思也很清楚。只是說話的場合可能是瞭解整句話關鍵。


這裡談「出」和「入」和〈學而6〉說的「入則孝」和「出則弟」是一樣的,孟子也說過「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5〉),應該都是以「家族」為基準。皇侃說「公、君也;卿、長也」,是「邦國」範疇的事情。

至於「事父兄」,在解釋上恐怕要注意孔子自身的「父兄」狀況:孔子三歲喪父,不可能侍奉到父親,要說也只有廣義的「父執輩」;他確實有一位不良於行的哥哥孟皮,但是古籍都很少記載兩人的關係,《論語》中更沒提到這位「師伯」。所以這裡的「事父兄」應該是廣義的。

接著提「喪事不敢不勉」。和前兩句比起來,乍看是有點奇怪的轉折。其實,前兩句講的是「生、事之以禮」(〈為政5〉),這句講的就是「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5〉)。孔子和弟子都重視喪禮,這在許多古籍﹝特別是《禮記》﹞中都可以看到,不足為奇。孔子甚至替那位被他戲稱為「老而不死是為賊」(〈憲問43〉)的原壤的母親辦過喪事(《禮記》〈檀弓下207〉和《孔子家語》〈屈節解4〉)。這是孔門「慎終追遠」的具體實踐,將孝道延伸到後代的一種制度安排,恐怕也是一種心照不宣的生財之道。

「不為酒困」一語更是奇絕。「困」就是「亂」。弟子認為孔子的酒量深不見底,但是怎麼喝都不會喝到亂性的地步(「惟酒無量,不及亂」〈鄉黨8〉)。聖人能這麼喝,我們現代人可要小心,特別是「酒駕」,後果之嚴重不是一個「亂」字可以涵蓋的。

最後點出「不為酒困」一句,皇侃認為「時多沉酗,故戒之也。」不過,似乎古往今來中國人的應酬難免要喝酒。我聽過許多愛喝酒的人都宣稱自己能喝、不會醉。有些人已經喝到走路都不穩了,還這麼嘴硬。從這樣的經驗,我才合理懷疑孔子是在酒後說的這些話。聖人也是人,喝多了,難免有酒困,就別再嘴硬了。真要喝酒,也要遵守中庸之道吧!

劉寶楠從孔子的「出則事公卿」這句話,推論這是孔子在魯國當官時說的話。這是把這章當描述事實來看,而不是當成一種願望或理想,更不是酒後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學而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孟子》〈梁惠王上5〉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為政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憲問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禮記》〈檀弓下207〉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
《孔子家語》〈屈節解4〉孔子之舊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將助之以木槨。
〈鄉黨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