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子罕2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子罕2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這章是藉著寒冬松柏不凋謝的情形來勉勵人在困難時要堅守信念。

孔子說:「到了寒冬季節,就可以發現松樹和柏樹是撐到最後才凋謝的。」

古注沒特別難的字。古注都沒有字義的解釋。「彫」有些版本作「凋」,可是在《說文解字》中這兩個字的意思不同:〈仌部7475〉:「凋、半傷也」;〈彡部5686〉:「彫,琢文也。」大概也沒太多人留意。



何晏和皇侃認為這是拿松柏比君子,對應拿這裡沒說的「眾木」比小人。邢昺沒有跟進,只說「此章喻君子」。

《論語》中另外一次提到「松柏」是在〈八佾21〉:魯哀公問宰我「社」的問題,宰我就說了歷史淵源:「夏朝在每個『社』都用松樹標記,商朝是用『柏』樹。」和本章的主旨無關。

荀子也用了類似的比喻來強調「君子臨難」的「不改其志」:「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74〉)

《說苑》〈談叢16〉中也有「草木秋死,松柏獨在」的話。

類似的比喻也被放在孔子「困於陳、蔡之間」的故事中,當作孔子教誨弟子的話:「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13〉和《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4〉)

孔子死後葬在現在的孔林,就在其中種了松柏,現在去參拜,都走在參天松柏之中。曲阜的孔廟中現在也是松柏參天,目的是在提醒後人孔子對於禮運大同的堅持不墜。

可是,多少人看到只是「老樹」,而沒想到這是個歷久彌新的人類共同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八佾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荀子》〈大略74〉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說苑》〈談叢16〉必貴以賤為本,必高以下為基。天將與之,必先苦之;天將毀之,必先累之。孝於父母,信於交友,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草木秋死,松柏獨在;水浮萬物,玉石留止。饑渴得食,誰能不喜?賑窮救急,何患無有?視其所以,觀其所使,斯可知已。乘輿馬不勞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絕江海;智莫大於闕疑,行莫大於無悔也。制宅名子,足以觀士。利不兼,賞不倍;忽忽之謀,不可為也,惕惕之心,不可長也。
《莊子》〈讓王13〉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
《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4〉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宰予備矣,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虞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說苑》〈談叢16〉必貴以賤為本,必高以下為基。天將與之,必先苦之;天將毀之,必先累之。孝於父母,信於交友,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草木秋死,松柏獨在;水浮萬物,玉石留止。饑渴得食,誰能不喜?賑窮救急,何患無有?視其所以,觀其所使,斯可知已。乘輿馬不勞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絕江海;智莫大於闕疑,行莫大於無悔也。制宅名子,足以觀士。利不兼,賞不倍;忽忽之謀,不可為也,惕惕之心,不可長也。
《孔子家語》〈終記解5〉葬於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喪之禮。既葬,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子貢謂之曰:「吾亦人之葬聖人,非聖人之葬人。子奚觀焉?昔夫子言曰:『吾見封若夏屋者,見若斧矣。從若斧者也。』馬鬣封之謂也。今徒一日三斬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觀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