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子罕15〉「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

〈子罕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這張說的是孔子晚年返回魯國以後「校正音樂」的事。因為沒說明細節,《樂經》又失傳,所以很難得知詳情。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後,開始訂正失去章法的樂,讓〈雅〉歸〈雅〉、〈頌〉歸〈頌〉,不至於亂了套。」


孔子在魯哀公十一年冬(西元前484年)從衛國返回魯國,那年他已經68歲了。距離他在魯定公十三年(西元前497年)55歲離開魯國,過了13年。他沒像他說過的要「乘桴浮于海」(〈公冶長7〉),也沒有「居九夷」(〈子罕15〉)。他把希望從當代轉向後代,就開始了「刪《詩》、《書》,訂《禮》、《樂》」的文化傳承工作。

孔子周遊列國,除了想尋找用世的機會之外,就是蒐羅流散在各地的周朝的典章制度。根據朱子的說法:「是時周禮在魯,然〈詩〉〈樂〉亦頗殘缺失次。孔子周游四方,參互考訂,以知其說。晚知道終不行,故歸而正之。」

這裡的〈雅〉和〈頌〉就是《詩》的六種主要分類﹝〈風〉、〈雅〉、〈頌〉、〈賦〉、〈比〉、〈興〉﹞中的兩種。「所」、古注都略過,只有戴望認為只的是「三所」,是一種製作音樂內部的規則。恕我才疏學淺,沒看懂。毛奇齡認為「所」是指音樂應該出現的場合,像〈鹿鳴〉就該出現在「鄉飲酒禮」的場合。似乎比較合理。

程樹德在這章整理出幾種「正樂」之說:一種是「正樂章」,就是什麼場和該用甚麼音樂,例如:不是天子,就不能用到〈雍〉詩中的「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八佾2〉);因為「鄭聲淫」(〈衛靈公11〉)所以「惡鄭聲」以正〈雅〉樂(〈陽貨18〉)。一種是「正樂」,就是讓〈雅〉歸〈雅〉、〈頌〉歸〈頌〉,都可以配合上該有的音樂樂章,例如:孔子跟魯國的樂詩談音樂的開始和結尾的結構(〈八佾23〉)。

孔子常常禮樂並稱,只可惜時過境遷,我們對禮樂都不太認識。現在人再用古代的禮樂,似乎有點時代錯亂,真要用,大概也是有所損益,像台灣每年的祭孔大典,禮生的服制和小學生的八佾舞。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著尊敬的心情應該是比其他服裝或舞蹈方面的事情重要。

我常常想,現代生活中的禮樂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怎樣的關係呢?自己身邊的情況恐怕已經很難察覺,到了別的地方,體會到差異,就開始思索這樣的問題。

現在身邊的音樂,大概就是「卡拉OK」了吧!我一直到去年才第一次被拉去唱,同行的人盛情鼓譟,結果點唱了「禮運大同」,讓伴奏樂師聽完傻眼。後來只得清唱,樂師也跟上了。結果,同行的人也都跟上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八佾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衛靈公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陽貨1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八佾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八佾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述而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泰伯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先進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衛靈公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陽貨11〉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陽貨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微子9〉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禮記》〈文王世子10〉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
《禮記》〈禮器29〉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修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達,故觀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與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