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

〈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這章是子張請教孔子崇德和辨惑兩件事。最後八個字引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原詩作「成不以富、亦祇以異」﹞,但意思近乎不可解,所以有些古注就不勉強解釋,乾脆放過。

子張請教孔子崇德和辨惑﹝要怎麼做﹞。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或親近忠信之人﹞,聽到該做的事情就要去做,這就是崇德。鍾愛一個人或一件事,就希望他活得好,討厭一個人或一件事就希望他去死。這種愛恨交織﹝,無法解開這個結﹞就是惑。﹝《詩經》有這麼一句古話:﹞『成不以富,亦祗以異。』」


「崇」是「充」(邢昺)或「重」(戴望),「辨」是「別」(孔安國、邢昺和戴望)、「主」是「親」(鄭玄和邢昺)或「外主」(戴望),「徙」是「遷」(邢昺),「徙義」就是「聞義則遷」。

「崇德」就是「修德」,「主忠信」和「徙義」兩項都應該包括「修身」以及「和有德者學習」兩方面。「辨惑」講的是「情緒管理」,不能愛恨不分。這其實也就是「喜怒哀樂都要發而中節(合於禮)」,也就是《禮記》〈中庸1〉所說的「中和」。

樊遲也請問過「崇德、脩慝、辨惑」的問題(〈顏淵21〉)。孔子的說法是:「崇德」是「先事後得」和這裡說的「主忠信、徙義」不太一樣。「辨惑」則是「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則和此章的「愛惡交織」的「情緒管理」類似。

至於最後那句不太可解的引文。鄭玄的解釋是:「此行誠不可以富致,是足以為異耳。」後來的皇侃、邢昺和朱子都這麼跟著說。甚麼意思,沒人能懂。平常喜歡引經據典、長篇大論的劉寶楠則對此保持緘默。我覺得這八字恐怕有著「雖然不是想著財富,卻不知道修身以德,只會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見」、「本末倒置」等等的意思。我想到的是「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也」(《禮記》〈大學3〉)。

雖然孔子對此「八字」是斷章取義,我還是試著把原詩的意思翻譯一下,讓大家參考﹝我的譯文參考滕志賢《新譯詩經讀本(下)》(台北:三民,2000)第536~537頁):

我走在郊野,臭椿樹枝葉茂盛。因為婚姻的緣故,我到你家去住。但你不愛我,所以我要回到我家去。

我走在郊野,採摘著羊蹄菜。因為婚姻的緣故,我到你家去住。但你不愛我,我要回到我家去。

我走在郊野,採摘葍菜。你不在想我這個原配,而去追求新歡。你確實不是因為財富,只是喜新厭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禮記》〈中庸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詩經》〈小雅〉〈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爾居。爾不我畜、復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爾宿。爾不我畜、言歸思復。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舊姻、求爾新特。成不以富、亦祇以異。
〈顏淵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禮記》〈大學3〉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