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里仁24〉君子訥於言敏於行


〈里仁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這章也和〈里仁22〉一樣,是《論語》中講「言行」的一章。

「訥」、《說文》說「言難也」,《廣雅》說:「遲也」,古注都說是「遲鈍」(包咸、皇侃和邢昺)。這和孔子討厭的「巧言」剛好相反。

「敏」、古注都說是「疾速」。毓老師常說是「慮深通敏」,強調要面面俱到,縝密的思考。不是光是「求速」,沒有事前的「謀算」,往往會有「欲速則不達」的嚴重後果。

照古注的解釋,這是一種對照的說法:說話要慢,行動要快。包咸就率先解釋說:「言欲遲而行欲疾。」


孔子在這裡強調的是「納言敏行」是「君子」的言行目標。「欲」是指君子主觀的願望,也可以說是「君子之志」,是想要做君子的人在言行上一個奮鬥的方向。同樣的想法也可參考:《易經》〈繫辭上8〉「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這也是毓老師講到言行或言語的重要性時經常引用的一段話。

朱子在這裡引用了胡氏的說法,認為從〈里仁15〉到此共十章,可能都是曾子門人所記也。不知道他有什麼根據。

順便提一下,日本歷史上有「大納言」和「少納言」的官名,也有日本「大納言紅豆」。日本平安時代的女作家因為官銜被稱為「清少納言」(966~1025),著有《枕草子》一書,海峽兩岸都有中譯本。中國歷史上好像沒有拿「納言」兩個字當官名的。日本現代大叔演員中有一位叫「西田敏行」,我好像還沒碰過叫「敏行」的人。這都是很好的名字,可是只有日本人用,怪哉!


附錄

〈為政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為政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其餘,則寡悔。寡尤,寡悔,祿在其中矣。」
〈里仁22〉子曰:「古者之不出,恥之不逮也。」
〈公冶長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而信其;今吾於人也,聽其而觀其。於予與改是。」
〈子路3〉「…君子名之必可也,之必可也。君子於其,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20〉…「必信,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憲問3〉子曰:「邦有道,危;邦無道,危行言孫。」
〈憲問27〉子曰:「君子恥其而過其。」
〈衛靈公6〉子張問。子曰:「忠信,篤敬,雖蠻貊之邦矣;不忠信,不篤敬,雖州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子張書諸紳。
〈衛靈公24〉子貢問曰:「有一而可以終身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易經》〈繫辭上8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