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公冶長5〉雍也仁而不佞


〈公冶長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這章還是在評論弟子,順便提到「仁」和「佞」的道德優位關係。

這裡提到的「雍」,是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在「孔門四科」中,列名「德行科」第四位。其實在古代文獻中,他除了德行之外,還有「政事」方面的成就,孔子曾經誇過他「可使南面(治國)(〈雍也1),也算是有德有才,能知又能行的孔門弟子(參見附錄)

這章的意思也很清楚:有人批評仲弓:「有仁德,可惜沒口才。」孔子就回答說:「靠口才有什麼用呢?光靠口才,﹝而沒有德行﹞,常讓人討厭。仲弓是否可以稱的上『仁』我不敢說,但是口才有什麼用呢?」

這裡稍為難一點的話是「禦人以口給」。「禦」、有說是「猶對也」(皇侃)、「當也,猶應答也」(朱子),或是「禁也」(《爾雅》〈釋言〉);「給」、唸成「己」,解釋很多樣:「捷也」(皇侃)、「辨也」(朱子)、「疾也」(戴望)、「足也」(劉寶楠)。這樣一來,整句的解釋也會有差異。簡單說,口才好的人和人應對時,不管有理沒理,都以口才好、反應快取勝。特別是沒理由還說得頭頭是道,不知反省,這樣常常會讓人討厭。所以光是口才好,而沒有仁德為底蘊,這又有什麼用呢?﹝我這理補充了很多我認為孔子蘊含著卻沒說出的意思,有人認為這叫「增字解經」,也是讓人討厭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一般人認為「仁」和「佞」這兩個造型很像的字,應該指涉的德行也差不多。阮元就認為原來「佞」的意思很多元,並不是只有「口才好」單一的解釋,還包括:巧、材、柔 、等意思,不完全是貶義。所以有人覺得仲弓只做到「仁」,沒做到「佞」,恐怕也只是說雖未達上層境界,但是也不錯了。

孔子對於「仁」和「佞」的觀念顯然和一般人不同,這就是他在「思想上的革命」,將舊字賦予新的意義。他極度討厭口才好的這種「佞」(參見〈雍也16〉、〈先進25〉、〈憲問32〉、〈衛靈公11〉和〈季氏4),有時他也稱之為「巧言」(〈學而3〉、〈公冶長25〉、〈衛靈公27〉和〈陽貨17),也不輕意誇讚人「仁」(〈公冶長8),甚至認為仁者講話謹慎(「仁者其言也訒」〈顏淵3),特別不強調「好口才」,所以給了這麼個「不褒亦不貶」的答案。

現在的教育強調學生要有清楚表達的能力,如果有德行當底蘊,那麼超強的表達能力真是一個彰顯德行的利器,否則真是只剩下一張嘴,無德無能,鸚鵡不如。


附錄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2〉冉雍字仲弓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4〉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於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
〈雍也1〉子曰:「也可使南面。」
〈雍也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之言然。」
〈雍也6〉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先進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顏淵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子路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說苑》〈脩文31〉孔子曰可也簡。簡者,易野也,易野者,無禮文也。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說,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故曰,文質脩者謂之君子,有質而無文謂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於牛馬,故仲弓曰太簡。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天下為無道,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力能討之,討之可也。當孔子之時,上無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雍之所以得稱南面者,問子桑伯子於孔子,孔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通於化術,孔子明於王道,而無以加仲弓之言。
《孔子家語》〈刑政1仲弓問於孔子曰:「雍問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言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顓五刑必即天倫,行刑罰則輕無赦。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心焉。」仲弓曰:「古之聽訟,尤罰麗於事,不以其心,可得聞乎?」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深淺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正其忠愛以盡。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有旨無簡,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疑獄則泛與眾共之,疑則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之。是故爵人必於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於市,與眾棄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其。士遇之塗,弗與之言,屏諸四方,唯其所之,弗及與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聽獄,獄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獄於吏,吏以獄之成告於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大司寇聽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然後乃以獄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殺;作婬聲,造異服,設伎奇器以蕩上心者,殺;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眾者,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者,殺。此四誅者,不以聽。」仲弓曰:「其禁盡於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餘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車不粥於市;珪璋璧琮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兵軍旍旗不粥於市;犧牲秬鬯不粥於市;戎器兵甲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麤不中數,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姦色亂正色,不粥於市;文錦珠玉之器,雕飾靡麗,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果食不時,不粥於市;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鳥獸魚鱉不中殺,不粥於市。凡執此禁以齊眾者,不赦過也。」
《孔叢子》〈刑論1仲弓問古之刑教與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為教,古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今無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書》曰:『伯夷降典,折民維刑』,謂下禮以教之,然後維以刑折之也。夫無禮則民無恥,而正之以刑,故民苟免。」
《孔叢子》〈刑論6〉《書》曰:「哀敬折獄。」仲弓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古之聽訟者察貧賤,哀孤獨,及鰥寡、老弱不肖而無告者,雖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屬。若老而刑之,謂之悖;弱而刑之,謂之克。不赦過謂之逆,率過以小罪謂之抧。故宥過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書》曰:『大辟疑赦。』又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雍也16〉子曰:「不有祝鮀之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先進25〉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者。」
〈憲問32〉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乎?」孔子曰:「非敢為也,疾固也。」
〈衛靈公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人。鄭聲淫,人殆。」
〈季氏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損矣。」
〈學而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公冶長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衛靈公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陽貨17〉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顏淵3〉司馬牛問。子曰:「者其也訒。」曰:「其也訒,斯謂之已乎?」子曰:「為之難,之得無訒乎?」

〈公冶長8〉孟武伯問:「子路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也,不知其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