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八佾11〉或問禘之說


〈八佾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本章和上章是相關的,都是談「禘」。

讀完上章,可能有人覺得還是不知道「禘」禮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有這種疑惑,千萬不要不好意思。孔子當時的人就搞不清楚了。所以有人就求教於當時堪稱「人肉維基百科(或百度)」的孔子。

孔子回答說:「不知道。」而且還說「不僅是他不知道,全天下大概也沒幾個人知道這件事。」然後就用手指指了自己的手掌。


博學多聞的孔子說「不知道」,怎麼會是「真的不知道」,大概是有「難言之隱」。孔安國以降的注釋家都認為這是「為魯君諱」,也就是對魯君給予禮貌上的尊重,所以不能說魯君失禮的事,所以用「不知道」來搪塞。孔子類似「為君上諱」的事情也發生過。〈述而31〉記載孔子回答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時,雖然沒說「不知道」,但卻同樣秉持著「為尊者諱」的原則做了「與事實不相符的回答」。後來被人反駁,孔子也樂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指其掌」是個有特定時空意義的「身體語言」,先秦兩漢文獻中也都有類似的「指諸掌」(《禮記》〈仲尼燕居3〉和《孔子家語》〈論禮1)或「示諸掌」(《禮記》〈中庸19)的說法。包咸就說這表示「易了也」,朱子說「明且意也」,是再明白不過的事了,誰都知道,不必多說。流傳下來的成語有「易如反掌」,和此「指其掌」略有不同。和現在美國人流傳到世界的「擊掌」也沒有關聯。

我只是在想,如果握起拳頭,可以代表「掌握」嗎?現在要表示「加油」或「努力」,都會「握拳」再加上一點動作表示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述而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禮記》〈仲尼燕居3〉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然則何如?」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義、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式,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得其宜。」
《孔子家語》〈論禮1〉孔子閒居,子張、子貢、言游侍。論及於禮,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子貢曰:「敢問何以為中禮者?」子曰:「禮乎!夫禮所以制中也。」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子貢問:「何也?」子曰:「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嘗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饗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明乎郊社之義、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禮,故長幼辯;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敘;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是以宮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軾,鬼神得其享,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措於前,凡眾之動,得其宜也。」

《禮記》〈中庸19〉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