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里仁25〉德不孤必有鄰


〈里仁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這章也沒有太難解的字,有歧見的是這句話背後的道理。

「鄰」,皇侃解作「報也」,所以整句就是「言德行不孤矣,必為人所報也。」《說苑》〈復恩1〉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就是用這樣的意思。

朱子將「鄰」解作「猶親也」,整句就是「德不孤立,心有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元朝陳天祥的《四書辨疑》根據朱子的意思稍加發揮,提出別出心裁之解。他強調「必」字其實要看政治的清明與否,而且他強調的是「團隊合作」的精神,「德不孤」是表是一個人的德業步世只靠自己,還有其他有德者鄰近輔導之。這種強調「道德的社會網絡」﹝有德者能讓「有朋自遠方來」和「近悅遠來」﹞關係,對現代人是很有啟發性的。一群有相同德性的人聚在一起努力,而不是有德者的孤軍奮鬥,才能完成禮運大同的世界。

董仲舒認為這句話顯示出君子的「積善累德之效」,「積善累德」就是「不孤」。

我聽過有人質疑,現代社會﹝其實古代社會也是﹞大家都自私自利,有德者往往被視為「不識時務」,「孤高自賞」,往往自絕於人,而且也被人孤立,怎還會有人要跟這樣的傻子做朋友當鄰居?有這種想法的人,錯以為「有德者」是「孤高自賞之人」,而不是「關心別人的人」。難道想跟「不守公共道德的人」當鄰居?其實,我們也許都不敢自居「有德者」,但是選擇「鄰居」,恐怕大家還是希望和「有公德心的人」為鄰吧!跟「有公德心的人」住在同一個社區,大家也都變得「有公德心」起來。「德不孤,必有鄰」,這還需要懷疑嗎?


附錄

《說苑》〈復恩1〉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夫施德者貴不德,受恩者尚必報;是故臣勞勤以為君而不求其賞,君持施以牧下而無所德,故《》曰:「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與以市道接,君縣祿以待之,臣竭力以報之;逮臣有不測之功,則主加之以重賞,如主有超異之恩,則臣必死以復之。孔子曰:北方有獸,其名曰蟨,前足鼠,後足兔,是獸也,甚矣其愛蛩蛩巨虛也,食得甘草,必齧以遺蛩蛩巨虛,蛩蛩巨虛見人將來,必負蟨以走,蟨非性之愛蛩蛩巨虛也,為其假足之故也,二獸者亦非性之愛蟨也,為其得甘草而遺之故也。夫禽獸昆蟲猶知比假而相有報也,況於士君子之欲與名利於天下者乎!夫臣不復君之恩而苟營其私門,禍之源也;君不能報臣之功而憚刑賞者,亦亂之基也。夫禍亂之原基,由不報恩生矣。
《鹽鐵論》〈卷五〉〈論誹3〉丞相史曰:「檀柘而有鄉,萑葦而有藂,言物類之相從也。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故湯興而伊尹至,不仁者遠矣。未有明君在上而亂臣在下也。今先帝躬行仁聖之道,以臨海內,招舉俊才賢良之士,唯仁是用,誅逐亂臣,不避所親,務以求賢而簡退不肖,猶堯之舉舜、禹之族,殛鯀放驩兜也。而曰『苟合之徒』,是則主非而臣阿,是也?」
《漢書》〈傳〉〈董仲舒傳9〉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絫德之效也。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易經》〈坤卦〉〈文言11〉「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17〉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見其一,冀其二;見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於人也。

《四書辨疑》有德者故有類應相從之道,為明治之世為可必也。若昏亂之世,乃小人類進之時,君子則各自韜晦遠遯以避其害,卻無類從不孤之理,「必」自於此不可解矣!「鄰」字解為類從,亦為勉強。德不孤必有鄰,蓋言人之德業不能獨成,必有有德者居鄰近輔導之也。「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義與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