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里仁8〉朝聞道


〈里仁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章看來字數不多,字義也不難,古注卻有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自己快死了,卻不見道行天下。」何晏就是這樣說的:「言將至死
,不聞世之有道也。」皇侃說的更清楚些:「嘆世無道,故言設使朝聞世有道,則夕死無恨,故云可矣。」邢昺的說法和皇侃類似。

朱子的解釋不同,他先說明:「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

兩種解釋的差異在於:前一種強調「道不行於天下」,後一種強調「自己不聞道」。相同的解釋都是將「死」解釋成「個人生命的結束」。

清朝黃式三認為這裡的「死」,應該是「以身殉道」。他進一步說明:「朝聞當行之道,夕以死赴之,無苟安,無姑待,成仁取義,勇絕可嘉矣!」這個解釋不錯,只不過「朝聞道」為什麼到晚上才要「以死殉道」?而且「以死殉道」是很高的德性,怎麼孔子才勉強說「可也」,好歹要說「尚矣」?所以我覺得「聞道」就是要「馬上」行道,刻不容緩,怎麼到晚上就要「殉道」,聽起來「行道是要命的事」,這不是恐嚇人嗎?孔子說話應該是鼓勵人的,所以我覺得這種解釋也有缺陷。

其實,根據我們前面講到孔子強調「知行合一」,所以這句話應該是說是:「早上聞知了正道,馬上就要去推廣踐行﹝弘道﹞,這樣就算是晚上死去,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天命如此,人事已盡,夫復何言?

最好的例子就是〈公冶長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毓老師因此認為子路是比王陽明還要早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老子也說過「聞道」,特別是不同材性的人「聞道」之後的反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41)孔子這章所說的大概就是老子這裡提到的「上士」。而大部分人都是「下士」吧?一聽到談古老的智慧就會大笑:「都什麼時代了,還讀這些老掉牙的東西!」「聞道大笑」,智慧開啟不了,大概也是「天命」吧?看來老子早就知道了。



附錄

〈公冶長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老子》〈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郭店老子乙》〈5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悖,遲夷道□□□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真如渝。遲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天象亡形,道□□□□□
《馬王堆老子乙》〈3□□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質□□□,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刑,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關尹子》〈一宇13關尹子曰:「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為者必敗,執者必失;故聞道於朝,可死於夕。」
《慎子》〈逸文15孔子曰:「邱少而好學,晚而聞道,以此博矣。」

《管子》〈形勢6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