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公冶長7〉由也!好勇過我

〈公冶長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這章承前面幾章,也是和孔子評論弟子有關。另外,也從這個故事展現出:處憂患時以幽默自嘲的「孔門之樂」。孔子和子路之間,也許因為年齡相近(子路小孔子九歲),也許因為有段「歷史」(子路曾經陵暴過孔子,不過不知詳情)有很特別的師生之間的「開玩笑關係」。

子路在〈為政17〉就出現過: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也許處於困阨,也許周遊列國後回到魯國,就感嘆自己「法天行道」還是不見知用,所以感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就想乾脆搭船到海外算了。如果這樣的話,大概只有子路會跟著我去吧?」子路聽了之後,覺得自己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比其他弟子高,於是高興萬分。孔子隨即就潑他冷水說:「由啊!真是比我勇啊,只是現在還找不到作船的材料﹝或解「只可惜你沒甚麼其他長才可用」﹞。」


「道」是「吾道一以貫之」的「道」,也就是孔子「法天道」而倡導的「無私尚公和行健不息」的「禮運大同」。這個理想無法在當時的社會落地,所以孔子希望能「藏道」或「行道」於海外。因此,孔子才說要搭船出國,不是向現代人那樣為了避難或享受。

子路之勇,是讀過《論語》的人都會有的印象,讓人感覺像「三國」故事裡的張飛。這點毛病他一直改不掉。孔子就藉機教育他,讓他知道光是有「勇」是無濟於事的。我覺得,孔子在這裡有意用了「材」這個雙關語,來提醒子路「勇」的限制。

孔子雖然讚賞「勇」(〈為政24〉「見義不為,無勇也」),但是在《論語》的其他章節中,孔子都再三強調「勇」要受到「禮」(〈泰伯2〉「勇而無禮則亂」和〈陽貨24〉「惡勇而無禮者」)或「義」(〈陽貨23〉「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這兩種更高道德的節制。他也強調「學以制勇」(〈陽貨8〉「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孔子要到海外傳道,子路只有以「勇」相隨,「道的傳人」又要靠誰呢?

孔子最後畢竟還是沒「乘桴浮于海」,可是毓老師因為歷史和人的因素的作弄,完成了孔子沒有做到的「理想」。沒有碰到毓老師傳的夏學奧質,我們恐怕都還活在思想的萬古長夜中。「微毓老師,吾其被髮左衽矣!」


附錄

《論衡》〈問孔39〉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疾道不行於中國,志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難之曰:「夷狄之鄙陋無禮義,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
《論衡》〈問孔40〉問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於中國,故欲之九夷。夫中國且不行,安能行於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言夷狄之難、諸夏之易也。不能行於易,能行於難乎?
《論衡》〈問孔42〉或:「孔子實不欲往,患道不行,動發此言。或人難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猶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諫也。」實不欲往,志動發言,是偽言也。君子於言,無所苟矣。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對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子路知其不可,苟對自遂,孔子惡之,比夫佞者。孔子亦知其不可,苟應或人,孔子、子路皆以佞也。
《史記》〈孔子世家73〉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漢書》〈儒林傳1〉古之儒者,博學虖六藝之文。六學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以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奸七十餘君。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究觀古今之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也!」又云:「周監於二世,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皆因近聖之事,鲈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為政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泰伯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泰伯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罕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憲問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憲問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陽貨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