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這章是孔子希望弟子在別人問起自己時,可以做出他自己希望的描述。
葉﹝音社﹞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知道了以後就﹞說:「你為什麼不這麼說,﹝我的老師啊是那種﹞發憤求道和傳道就忘了吃飯,樂於和人分享得道和傳道的喜悅而忘掉了很多煩憂,甚至都忘掉自己的年紀一大把了。」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述而18〉子所雅言
〈述而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這章是弟子記載孔子在正式場合講到《詩》、《書》、《禮》時所使用的語言。
孔子在正式場合講話用的都是官方語言,誦讀《詩》、《書》和﹝擔任司儀﹞執行各項禮儀時也都是用的官方語言。
「雅」、古注都說是「正」;「雅言」就是「正式的話」或是「官話」或是「標準語」。現在台灣把這種通用的標準語叫做「國語」,大陸叫做「普通話」。孔子生在山東曲阜,平常講得應該是山東話,而當時周朝定都現在的陝西,所以孔子時代的「官話」就應該是陝西話。誦讀《詩》和《書》特別也都是用標準話。因為《禮》是要執行的,所以用「執」﹝朱子說是「守」﹞。也古人說這個「執」字其實是「藝」,指的是這裡沒提到的「六藝」之一的「樂」。特別是上一章談到《易》,所以這章也把「六藝」的事一併提到。這種說法也有點意思。
這章是弟子記載孔子在正式場合講到《詩》、《書》、《禮》時所使用的語言。
孔子在正式場合講話用的都是官方語言,誦讀《詩》、《書》和﹝擔任司儀﹞執行各項禮儀時也都是用的官方語言。
「雅」、古注都說是「正」;「雅言」就是「正式的話」或是「官話」或是「標準語」。現在台灣把這種通用的標準語叫做「國語」,大陸叫做「普通話」。孔子生在山東曲阜,平常講得應該是山東話,而當時周朝定都現在的陝西,所以孔子時代的「官話」就應該是陝西話。誦讀《詩》和《書》特別也都是用標準話。因為《禮》是要執行的,所以用「執」﹝朱子說是「守」﹞。也古人說這個「執」字其實是「藝」,指的是這裡沒提到的「六藝」之一的「樂」。特別是上一章談到《易》,所以這章也把「六藝」的事一併提到。這種說法也有點意思。
標籤:
七、述而篇
〈述而17〉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述而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章也是孔子自述,只是有斷句或是選字(「易」還是「亦」)的問題,而讓整句有很大的歧解。
一般的說法,這章和孔子學《易經》以避免大過有關。
除了一般的斷句法之外,還有一種斷句兼選字的解法是:「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如果是這樣,就是純粹講五十歲以後學習,和《易經》沒有半點關係,也可以免除犯大過的可能。程樹德認為:「五十以學者,即『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意也。『亦可以無大過矣』者,即『欲寡其過』意也。」也就是說,晚學總比不學好。
這章也是孔子自述,只是有斷句或是選字(「易」還是「亦」)的問題,而讓整句有很大的歧解。
一般的說法,這章和孔子學《易經》以避免大過有關。
除了一般的斷句法之外,還有一種斷句兼選字的解法是:「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如果是這樣,就是純粹講五十歲以後學習,和《易經》沒有半點關係,也可以免除犯大過的可能。程樹德認為:「五十以學者,即『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意也。『亦可以無大過矣』者,即『欲寡其過』意也。」也就是說,晚學總比不學好。
標籤:
七、述而篇
〈述而1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章也是孔子的自述,他強調自己樂於求道,不在乎富貴。
孔子說:「有得吃喝就好,差一點沒關係;有得睡就好,拿手臂當枕頭也沒關係,我樂的是求道傳道,吃住都無所謂。如果是不經過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這章的字義都很簡單:「飯疏食」是「吃粗食」。「飲水」是「飲生水」。「曲肱」是「彎著手臂(胳膊)」。
這章也是孔子的自述,他強調自己樂於求道,不在乎富貴。
孔子說:「有得吃喝就好,差一點沒關係;有得睡就好,拿手臂當枕頭也沒關係,我樂的是求道傳道,吃住都無所謂。如果是不經過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這章的字義都很簡單:「飯疏食」是「吃粗食」。「飲水」是「飲生水」。「曲肱」是「彎著手臂(胳膊)」。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述而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述而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這章是弟子冉有猜測孔子對待衛國父子爭國的態度,子貢就用了伯夷和叔齊的故事來請教孔子,然後得出他自以為是的答案。
這章有個歷史故事。根據皇侃的說法,衛靈公因為聽信南子的話把太子蒯聵驅逐,靈公死後就立了蒯聵的兒子出公輒。孔子當時在衛國就是出公輒招待的。後來蒯聵要回國和兒子爭王位。當時的人都以為孔子會幫助出公輒抵抗父親蒯聵。朱子認為衛人以蒯聵得罪於父,應當由出公輒繼位。不管傳言如何,大家顯然都不知道孔子的立場,所以才有弟子冉有這麼一問。冉有又怕挨孔子罵,所以就讓子貢去問孔子。
子貢不知道為什麼不直接問蒯聵和出公輒父子繼位的事,卻拐彎抹角問起孔子對「伯夷和叔齊」這兩個人的評價。孔子就回答說:「這兩位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問說:「他們會怨天尤人嗎?」孔子回答說:「他們求仁得仁,怎麼會怨天尤人呢?」子貢告退以後﹝很篤定地﹞跟冉求說:「我們老師不會讚許衛君父子爭國的。」
這章是弟子冉有猜測孔子對待衛國父子爭國的態度,子貢就用了伯夷和叔齊的故事來請教孔子,然後得出他自以為是的答案。
這章有個歷史故事。根據皇侃的說法,衛靈公因為聽信南子的話把太子蒯聵驅逐,靈公死後就立了蒯聵的兒子出公輒。孔子當時在衛國就是出公輒招待的。後來蒯聵要回國和兒子爭王位。當時的人都以為孔子會幫助出公輒抵抗父親蒯聵。朱子認為衛人以蒯聵得罪於父,應當由出公輒繼位。不管傳言如何,大家顯然都不知道孔子的立場,所以才有弟子冉有這麼一問。冉有又怕挨孔子罵,所以就讓子貢去問孔子。
子貢不知道為什麼不直接問蒯聵和出公輒父子繼位的事,卻拐彎抹角問起孔子對「伯夷和叔齊」這兩個人的評價。孔子就回答說:「這兩位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問說:「他們會怨天尤人嗎?」孔子回答說:「他們求仁得仁,怎麼會怨天尤人呢?」子貢告退以後﹝很篤定地﹞跟冉求說:「我們老師不會讚許衛君父子爭國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