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

〈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接下來三章都是季康子請教孔子治理的問題。

季康子請教孔子為政之道。孔子恭敬地回答說:「政治就是從自身的守正開展到天下的公正。只要您自己以正作表率,人民還要誰不會效法您而不守正呢?」

季康子是魯哀公當政時的掌權大臣,名肥﹝現在已經沒人敢取這樣的名字了吧!﹞,「康」是他的諡號。根據《逸周書》〈諡法解〉說:「淵源流通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令民安樂曰康。」有些古注認為他符合第三項。他連這次總共向孔子請教過六次(〈為政20〉、〈雍也8〉、〈先進7〉、〈顏淵18〉、〈顏淵19〉、)。他自己失禮僭位,上樑不正下樑歪,所以對於「使民」的問題相當苦惱。老百姓顯然對於他「使民」顯然也不樂意配合,所以說他諡號是正面的「康」,實在讓我覺得費解。


「帥」是「率」的假借字,就是率領或表率。黃懷信說:「正」有「端正、平正、公正、不偏、無邪」等義。

孔子在《論語》中提過「正名」(〈子路3〉)、還有身體方面的「正」﹝「正顏色」(〈泰伯4〉),「正身」(〈子路6〉和〈子路13〉)和「正其衣冠」(〈堯曰2〉)。,飲食方面的「正」﹝「割不正」(〈鄉黨8〉)﹞,禮儀方面的「正」﹝「樂正﹞(〈子罕15〉)、「席正」(〈鄉黨9〉和〈鄉黨13〉)和「立正」(〈鄉黨17〉)﹞。所以,「政」和「正」的意義都很廣泛。

「政者、正也」是「同音解字」。《禮記》〈哀公問4〉和《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4〉都記載著和本章同樣的問題和答案的故事,文字完全相同,只是提問者是季康子的君主魯哀公:魯哀公請教孔子何謂為政,孔子就回答說:「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甚至連老子都說:「以正治國」(《道德經57》)。

孔子強調君上的示範作用是用「民之表」(人民的表率)這種表述:《禮記》〈緇衣4〉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這裡明白說到人民是看著君主的「行」,這才是人民真正的表率。《大戴禮記》〈主言6〉和《孔子家語》〈王言解6〉中都提到「七教」,並強調君主的表率作用:「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季康子和孔子在這裡行禮如儀。可是在別的文獻記載中,倆人的關係是貌合神離的。《說苑》〈政理42〉和《孔子世家》〈子路初見3〉都有這樣的故事:孔子去見季康子,惹的季康子不開心,孔子還是請見,讓弟子宰予看不下去,就請教孔子說:「我以前聽老師您說過:『王公不聘請我們,我是不會主動求見的。』您現在請見季康子的次數未免也太多了些。」孔子回答說:他是為人民出面說話,這些當君上的人該先自我檢討處罰自己,才可能有太平之治。可是孔子的善意並沒有感動魯國的領導階層。

孔子過世之後,季康子甚至懷疑孔子不如鄭國的子產,因為子產過世的時候,鄭國的男人都捐出自己的玉珮,婦人把自己的珠寶都捐出來給子產陪葬,而孔子死的時候,魯國人卻沒人這麼做。孔子的弟子子游很勇敢地替老師說話:「子產和我們老師若是要相比較的話,就像是一窪水和下雨的差別:浸在一窪水中的人就可以活命,沒有的就會死;人民真正需要的是及時雨,這樣才能滿足人民的當務之急,可是人民因此活命了,卻不知道感恩戴德。」子游這裡的說法,恐怕也就是顏淵之志:「無伐善,無施勞」(〈公冶長26〉)

孔子相信從自己做起可以將正能量擴展到全天下。許多人都笑他太天真。難怪他要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顏淵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顏淵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為政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雍也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先進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鄉黨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鄉黨9〉席不正,不坐。
〈鄉黨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鄉黨17〉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子路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路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堯曰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禮記》〈哀公問4〉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
《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4〉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
《道德經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禮記》〈緇衣4〉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大戴禮記》〈主言6〉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諸天下而不窕,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而民棄惡也如灌。」
《孔子家語》〈王言解6〉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弟;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樸,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說苑》〈政理42〉孔子見季康子,康子未說,孔子又見之,宰予曰:「吾聞之夫子曰:『王公不聘不動。』今吾子之見司寇也少數矣。」孔子曰:「魯國以眾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聘我者孰大乎?」於是魯人聞之曰:「聖人將治,何以不先自為刑罰乎?」自是之後,國無爭者。孔子謂弟子曰:「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尚存耳,政事無如膺之矣。」古之魯俗,塗里之間,羅門之羅,收門之魚,獨得於禮,是以孔子善之夫塗里之間,富家為貧者出;羅門之羅,有親者取多,無親者取少;收門之漁,有親者取巨,無親者取小。
《孔子世家》〈子路初見3〉孔子為魯司寇,見季康子,康子不悅,孔子又見之。宰予進曰:「昔予也常聞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則弗動。』今夫子之於司寇也,日少而屈節數矣。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魯國以眾相陵,以兵相㬥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則將亂也。其聘我者,孰大於是哉!」魯人聞之,曰:「聖人將治,何不先自遠刑罰。」自此之後,國無爭者。孔子謂宰予曰:「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在於耳,故政事莫如應之。」
《說苑》〈貴德15〉季康子謂子游曰:「仁者愛人乎?」子游曰:「然。」「人亦愛之乎?」子游曰:「然。」康子曰:「鄭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珮,婦人舍珠珥,夫婦巷哭,三月不聞竽琴之聲。仲尼之死,吾不閒魯國之愛夫子奚也?」子游曰:「譬子產之與夫子,其猶浸水之與天雨乎?浸水所及則生,不及則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時雨,既以生,莫愛其賜,故曰:譬子產之與夫子也,猶浸水之與天雨乎?」
〈公冶長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學而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