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子路6〉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路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章是孔子強調居上位者的道德力量可以影響人民的順從。

孔子說:「一個﹝居上位的﹞人自己篤守中正,﹝這樣的話﹞不必發號施令,人民就會實行;一個﹝居上位的﹞人自己不篤守中正,﹝這樣的話﹞就算發號施令,人民也不會服從。」


「令」是「教令」(何晏)。「不從」是「言弗行」(戴望),也就是「言之者諄諄,聽之者渺渺」。

這章其實和其他幾章都是可以呼應的:「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17〉);「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13〉);「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衛靈公5〉)

《論語》強調這種「正己」的擴大效應:《禮記》〈大學2〉就有著名的公式:「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此外,除了「正己」之外,還有身體方面的「正」﹝「正顏色」(〈泰伯4〉)和「正其衣冠」(〈堯曰2〉)﹞,飲食方面的「正」﹝「割不正」(〈鄉黨8〉)﹞,禮儀方面的「正」﹝「樂正﹞(〈子罕15〉)、「席正」(〈鄉黨9〉和〈鄉黨13〉)和「立正」(〈鄉黨17〉)﹞,為政方面的「正名」(〈子路3〉)。

這樣看來,居上位者要「以身作則」的可是全方位的「正」,而且還是持久的「正」,不是一陣風吹過就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子路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衛靈公5〉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禮記》〈大學2〉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泰伯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子罕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鄉黨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鄉黨9〉席不正,不坐。
〈鄉黨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鄉黨17〉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子路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堯曰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