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子路1〉子路問政

〈子路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這章是《論語》第十三篇〈子路〉的首章,全篇共卅章,古注都沒有異議。

子路請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比人民要先想到他們的需要,而且要盡力為人民服務」。子路請孔子再多說一點。孔子就說:「從事政治的人應該行健不息,不可以有絲毫的懈怠。」

孔安國解釋:「先導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後勞之。《易》曰:『說﹝即「悅」﹞以使﹝原文作「先」﹞民,民忘其勞。』」這是引用《易經》〈兌卦1〉彖傳的話。
後來的皇侃和邢昺也都跟著這麼解釋。這是根據「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3〉)來作「依經解經」的解釋。



朱子引用蘇氏的說法:「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則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勞之,則雖勤不怨。」這是強調君上自身率先做起,也是根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6〉)、「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13〉)、「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17〉),以及「恭己正南面」(〈衛靈公5〉),甚至「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禮記》〈月令6〉)和「躬行者、政之始也」(《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6〉)來作「依經解經」的解釋。

宋朝陳天祥的《四書辨疑》認為「先之謂先己之勞,勞之為後勞其民」,劉寶楠
也是類似的解釋。這種解是根據的是「君子信而後勞其民」(〈子張10〉)。這樣一來,兩句話的主詞就不一致了。

戴望的解釋很特別:「先之者、謂天子親耕、王后親蠶。勞之者、謂若不耕者祭無盛、不蠶者不帛。」

我還是覺得從「為人民服務」的「公僕」觀點來看,似乎先之和勞之都應該是當政者的自我要求

「益」有「加多」的意思。孔安國認為「子路嫌其少,故請益」,可是黃式三的說法是:「受說不了,欲師更明說之」,也就是「沒聽懂,請老師再詳細說清楚」。戴望也認同這樣的解釋。

「無倦」,朱子引用「吳氏」的說法:「勇者喜於有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又引用程子的說法:「子路問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請益,則曰無倦而已,未嘗復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這是將孔子的建議當成「對症下藥」的解釋法。可是子張問政時,孔子的回答也和此處類似:「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14〉),所以朱子這種解釋恐怕是有問題的。

子路曾經用假設性問題請教過孔子為政的當務之急,孔子說「正名」(〈子路3〉),他也問過「事君」,孔子說「勿欺也,而犯」(〈憲問22〉)。

《論語》中也有不少「問政」的章節。君上問政的有齊景公、季康子和葉公:孔子的回答分別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1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17〉)、「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19〉)和「近者說(悅),遠者來」(〈子路16〉)。除了子路之外,弟子子貢、子張、仲弓和子夏也分別問過政,孔子的答覆分別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7〉)、「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14〉)、「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2〉)和「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17〉)。

其實,不只是為政,其他生活領域也同樣適用「先之、勞之、無倦」的倫理要求。

孔子教學生的目標之一應該是為政,而不是修己而已。修己只是安人的起步,將修己的功夫用到安人的事務,這樣的學而時習,才能完成孔子的「大同」志業。有人認為孔子自己都做不到,可見這樣的志業是不合時宜的,算是「千古大夢」。可是另外有些人認為正因為孔子沒做到,所以要繼孔子大同之志,述堯舜公天下之事,知行合一,才能完成這個「千古大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為政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子路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路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衛靈公5〉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禮記》〈月令6〉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6〉躬行者、政之始也。
〈子張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路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憲問2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顏淵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顏淵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顏淵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路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子路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