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顏淵23〉忠告而善道之

〈顏淵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這章是孔子教誨子貢交友之道。

子貢請教孔子交朋友要注意哪些事。孔子說:「朋友做錯了,要告訴他,讓他走向正道;但是如果他不聽,就不要再說了﹝或別再跟這樣的人交朋友﹞,別自討無趣﹝別自取其辱﹞。」

「友」,現在都當「朋友」解。可是原來「朋」和「友」是有差別的。《白虎通德論》〈卷七〉〈三綱六紀5〉引用《禮記》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現在的《禮記》沒這句話﹞,自己的解釋卻是「朋者、黨也;友者、有也。」可是從〈泰伯5〉和〈子張15〉中曾子和子游提到同門的時候,說的都是「友」而非「朋」,所以「同門曰朋」恐怕不如說是「同門曰友」。


「忠告」,包咸說是「以是非告之」﹝以是非糾正朋友的言行﹞,戴望說是「告以中心」﹝明白告訴朋友自己心中的想法﹞。「善道」的「道」該念成「導」,戴望說是「以道誘掖之」,也就是在朋友犯錯時,規勸他返回正道。

孔子這裡是從一個假設的最壞情況來說的。孔子其實對於「益友」和「損友」有比此章更詳細的論述:「益友」是「直,諒,多聞」,「損友」是「便辟,善柔,便佞」(〈季氏4〉)。這裡說的「忠告而善導之」,應該就是「益友」的「直」。可是,有時候「直」會讓聽的人受不了,拂袖而去。子夏曾經說過:「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子張10〉),雖然他說的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也適用到各種人際關係。這種強調人際關係之間互信的基礎,是特別有洞見的說法。孟子就強調「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4〉)。

子游也說過類似的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22〉)。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也強調「責善」是朋友之道(《孟子》〈離婁下58〉),還特別強調不是父子之道(《孟子》〈離婁上18〉)。這都是和此章相類似的發揮。

朋友之間,「同甘共苦」都容易,一旦意見不同,誰是誰非,如果沒有共識,朋友關係也毀於一旦。朋友以義合,義不合,則不是朋友。

孔子所說的「不可則止」,看來是中止勸諫,難道不也是中止朋友關係嗎?就算曾為「同門」,但已經不是「同志」了。

孔子不是說過:「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30〉看來,孔子對於共學的弟子也有他的無力和無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白虎通德論》〈卷七〉〈三綱六紀5〉朋友者,何謂也?朋者,黨也;友者,有也。《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交,近則謗其言,遠則不相訕。一人有善,其心好之;一人有惡,其心痛之。貨則通而不計,共憂患而相救。生不屬,死不托。故《論語》曰:「子路云:『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又曰:「朋友無所歸,生於我乎,死於我乎殯。」朋友之道,親存不得行者二:不得許友以其身,不得專通財之恩。友飢則白之於父兄,父兄許之,乃稱父兄與之,不聽則止。故曰:友飢為之減餐,大寒為之不重裘。故《論語》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也!」
〈泰伯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子張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里仁22〉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罕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顏淵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季氏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子張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孟子》〈滕文公上4〉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離婁上18〉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離婁下58〉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
〈子罕30〉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