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承接上章,接下來的四章也都和顏淵的死有關。這章可以看到身為人父的顏路和身為人師的孔子對於顏淵之死的一樣情和兩種不同的做法。
顏淵過世後,他的父親顏路﹝因為貧窮﹞請孔子賣了自己的馬車來買棺材。孔子說:「不管您的公子有才或是小犬無才,他們都是我們的小孩。我的孩子孔鯉過世的時候,只有內棺材。我不能他買個棺材而賣掉馬車徒步而行﹝,這是不符合我的大夫身分﹞。因為我是大夫之家的後人,﹝更應該知禮守禮﹞不能無車徒步而行。」
顏路是顏淵的父親,原名或說是「顏無繇」(音由)(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80〉),或說是「顏由」(《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24〉),字或說是單名「路」(《史記》〈仲尼弟子列傳80〉),或說是「季路」(《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24〉)。或說「小孔子六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24〉)。如果算是孔門弟子,年紀應該比子路還要大三歲。朱子的集注兼採兩家說法。他在《論語》只出現過這麼一次。
「椁」(音果),《說文解字》〈木部3811〉說是:「葬有木𩫏也。」現在亦作「槨」,不過這個「槨」在《釋名》〈釋喪制35〉的解釋是:「廓也,廓落在表之言也。」並不像今天這樣通用。一般來說,古代的棺木分成內外兩層:內層叫作「棺」,外層叫作「槨」。這裡恐怕就是一層棺材,窮到沒法講究。
孔安國說「路,淵父也。家貧,欲請孔子之車,賣以作槨(音果)」。我當初沒看注解時,以為是要將馬車的木版改成外棺材。因為我小時候聽我父親說過,我從未見過面的祖母在河南老家1942年的災禍中過世,我的叔叔當時窮到只能拆下門板當棺材。真是悲哀時代的悲哀故事!
「鯉」是孔子的兒子伯魚,史書對他沒什麼特別的記載。所以這裡的「才」跟「不才」就分別指稱「顏淵」和「孔鯉」,雖說是孔子謙虛,但也多少是實情。孔子說這話時,孔鯉到底過世了沒有,也是某些古注爭議的要點。這是由於古書對於這兩位的年歲和過世時間的記載不一致的緣故。不管怎麼說,比較合理的總結似乎是:孔鯉在孔子七十歲時過世,顏淵在孔子七十一歲時過世。
「徒」、皇侃說是「猶步也」,邢昺說是「步行」。孔子那時候是大夫,卻說自己為「大夫之後」,是謙虛的說法。
戴望特別強調:「《春秋傳》曰:『喪事無求』,求車非禮也」,而且「禮、士有棺而無槨」。也就是說,孔子這麼做是「知禮守禮」,「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因為愛徒之死而放棄自己守了一輩子的信念。
孔子雖然沒有賣車,顏路也沒因此記恨。後來還把喪禮祭祀用的「祥肉」送給孔子,孔子到大門口接受了之後,進到屋裡,彈琴表達了哀思,然後才吃(《禮記》〈檀弓上47〉和《孔子家語》〈公西斥問8〉)。
更早的時候,孔子到衛國,剛好碰上以前館舍主人的喪事,為了報答舊日恩情,就進去憑弔,而且哭得很傷心。走到外面之後,就叫子貢解下拉馬車的一批馬贈送給喪家。子貢認為孔子對於自己門人的喪事都不曾這麼大方,所以質疑這樣的禮是否太重了。孔子就解釋說:這樣隆重的禮物是要相應於他自己對於死者的深厚感情(《禮記》〈檀弓上45〉和《孔子家語》〈子貢問13〉)。子路曾經聽過孔子說過:「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禮記》〈檀弓上56〉)這裡強調的是一種最基本的要求。孔子在「舊館人之喪」所表現的是比這裡的說法更上一層,也是孔子強調內心真實的情感完全配合了外在的物質表現的具體實踐。
孔子雖然沒有賣掉馬車,可是他對於顏淵,甚至子路的死,就表現出好像是自己兒子過世那樣的悲傷﹝《論語》中甚至沒有記載孔鯉之死﹞,只是沒有穿著喪禮之服而已。所以後來孔子過世後,子貢就根據這樣的原則類推,弟子們就像父親過世一樣哀傷,而沒有穿著兒子該穿的喪服(《禮記》〈檀弓上50〉),這也就是所謂的「心喪」(《禮記》〈檀弓上2〉和《孔子家語》〈終記解5〉),很能抓住孔子重視「禮之本」(〈八佾4〉)教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24〉顏由,顏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學於閭里,而受學,少孔子六歲。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80〉顏無繇字路。路者,顏回父,父子嘗各異時事孔子。
《論衡》〈問孔52〉顏淵死,子哭之慟。門人曰:「子慟矣!」「吾非斯人之慟而誰為?」夫慟、哀之至也。哭顏淵慟者,殊之眾徒,哀痛之甚也。死有棺無槨,顏路請車以為之槨,孔子不予,為大夫不可以徒行也。
《說文解字》〈木部3811〉椁:葬有木𩫏也。从木𩫏聲。
《釋名》〈釋喪制35〉槨,廓也,廓落在表之言也。
《禮記》〈檀弓上47〉顏淵之喪,饋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後食之。
《孔子家語》〈公西斥問8〉顏淵之喪既祥,顏路饋祥肉於孔子,孔子自出而受之。入,彈琴以散情,而後乃食之。
《禮記》〈檀弓上45〉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說驂而賻之。子貢曰:「於門人之喪,未有所說驂,說驂於舊館,無乃已重乎?」夫子曰:「予鄉者入而哭之,遇於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無從也。小子行之。」
《孔子家語》〈子貢問13〉孔子適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脫驂以贈之。子貢曰:「於所識之喪,不能有所贈。贈於舊館,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惡夫涕而無以將之。小子行焉。」
《禮記》〈檀弓上56〉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禮記》〈檀弓上50〉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禮記》〈檀弓上2〉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孔子家語》〈終記解5〉葬於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喪之禮。既葬,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子貢謂之曰:「吾亦人之葬聖人,非聖人之葬人。子奚觀焉?昔夫子言曰:『吾見封若夏屋者,見若斧矣。從若斧者也。』馬鬣封之謂也。今徒一日三斬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觀乎哉?」
〈八佾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